【学校体育工作自评情况】2024年黄山市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黄山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部署要求,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抓手,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现将我市2024年学校体育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206所(中职7所、高中10所、初中35所、小学99所、九年一贯制47所、十二年一贯制5所、完全中学3所),在校学生总数140053人(不含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体育教师总数1742人(专职体育教师552人,兼职体育教师1190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6所、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6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8所。202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优良率为56%。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审核结果优秀等级学校132所,优秀率达64.1%,良好等级学校70所,优秀率达34%,加分学校48所,加分学校率达23.3%。
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年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关法规、条例,我市学校体育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一是突出“重点”。健全政策体系,印发体教融合、近视防控、规范“双减”、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等配套举措,强化政策供给,释放政策效应,为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协调联动,建立与体育、卫健等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强化体教融合、教医联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如联合体育部门招聘退役运动员;联合医疗机构,对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近视防控专家包校指导。

二是紧扣“要点”。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刚性要求,执行义教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全市中小学校体育课表逐级备案,设置举报投诉电话并网上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建立联赛机制,常态化举办足篮排、武术、跳绳等赛事,以赛促训。开展全员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借助监测系统,注重数据积累和数据分析,同时结合学生健康体检、体育课及课外活动,重视分析研判,制定相应提升计划,逐步建立运动干预及预警机制。2024年,我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均位居全省前列。制定推门听课工作方案,组织专家深入教学一线,了解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情况,推动教学任务精准高效落实。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考核重要内容,召开全市学生体质健康培训会,切实将学生体测工作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体育课程和运动会中,真正落实“五育并举”。

三是破解“难点”。通过招聘、转岗师资培训、增加编外教师等方式增加体育师资力量。2024年,我市新增43名专职教师,培养1190名兼职体育教师,有力补充师资缺口。师资分配上各地各校积极探索,低年级重基础,讲趣味,以场域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师资分配采用“3+2”授课模式(即3节专职2节兼职);中、高年级重素养,练体能,以体质测试项目为指引,师资分配采用“4+1”模式,(即4节专职1节兼职)开设“基础必修课+特色课”的课程。
四是创新“亮点”。屯溪区先试先行,引进“一站式AI智慧体测评云系统”,先后安装“AI运动吧”“AI操场吧”“AI 体测吧”等30余台设备,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实行智能化,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和体质健康检测精准度,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线下模式,借助AI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并通过大数据的自动采集与自动分析,有效改善师资不足等现状,提升学校体育教学整体质量,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是撬动“支点”。把学生近视防控工作作为重点攻坚目标,找准学校体育工作这一支点和关键影响因素,着力落实学生每天不少于2小时体育锻炼,以此为契机,牢固树立防近视“增量”发生、防近视“存量”发展的“两防”意识,深入实施“明亮工程”,2024年共完成246间教室光环境达标工程。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体育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各环节,以体健心,健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制度,遏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发、新发、多发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