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黄山农业样板
近年来,黄山市以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不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源头减量、防治结合、循环发展,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种植、养殖污染防治,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黄山农业样板。
推进农药化肥科学减量增效。实施全域茶园绿色防控,集成“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技术模式,累计完成配送、插放黄板5300万张。常态化开展农药集中配送,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农药,集中回收包装废弃物。累计配送农药353.6吨,回收废弃农药包装物1883.94万个,无害化处置率100%,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74个,落实菊花、茶叶“零农残”绿色防控试验示范8个。开展耕地地力检测化验,优化发展施肥配方60个,落实田间试验70个,印发实施建议卡30余万份;推广“三新”集成示范25万亩次,落实绿肥种植9.4万亩,秸秆还田86.96万亩,有机肥施用108万亩。
加快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实施“沿江(新安江)、环湖(太平湖、月潭湖、丰乐湖、奇墅湖)”畜禽污染治理提升工程,实现流域种养结合绿色可持续发展。全市引进培育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龙头企业、第三方机构、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5个,发展商品有机肥企业4家,畜禽粪污异地集中处置中心2个,并网发电的畜禽废弃物沼气发电站1座,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配套率保持100%。2023年歙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探索利用新途径,已培育年利用秸秆量500吨以上规模企业48家,建设标准化收储点14个,临时堆放转运点56个。
开展农膜废弃物回收处理。制定《黄山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实施方案》,全面推广使用达标农膜,将非标农膜列入农资打假范围,确保非标农膜产品不出厂、不入市、不下田,切实从源头上保证农膜的可回收性。按照政府扶持、多方参与的原则,引导和鼓励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及个人开展废弃物回收处理,建立由政府、企业、农户、社会共同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处理体系,切实组织做好地膜回收工作。
推进水产绿色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管理要求,按照“依法行政、应发尽发”原则,加强水域滩涂养殖登记发证管理,目前,发证面积超90%。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持续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稳固推进“三池两坝”、鱼菜共生、人工湿地等常规治理模式,全市共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310亩。探索实施工程化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基本实现养殖尾水处理全覆盖。安排利用山泉流水养鱼环境整治资金300万元,支持26家企业建设或改进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设备。
加强农田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及治理。制定《黄山市汛期水质预警监测方案》,建立健全汛期水质预警监测体系,提高汛期水质预警协同能力。开展10万亩及以上农田灌溉水质监测,丰乐灌区3处取水口监测结果显示,控制项目均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谋划建设符合黄山市实际的低成本农田面源污染防治项目,实施屯溪区黎阳镇境内流域水环境生态修复项目,徽州区丰乐河生态廊道流域可持续发展(一期、二期)工程等项目,新建新安江流域河湖缓冲带、氮磷拦截沟22.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