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新安江文化旅游发展带发展规划(2024—2027年)》的解读
一、出台(决策)背景和依据
(一)决策背景
2023年7月2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了《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彰显徽风皖韵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一区三圈四带”发展格局。新安江文化旅游发展带正是“一区三圈四带”(即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带)中重要的“一带”。根据会议精神及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新安江文化旅游发展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由黄山市委市政府负责,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负责具体工作。
(二)决策依据
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要求、《中共黄山市委 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建设旅游强市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实施意见》(黄字〔2023〕12号)制定本《规划》。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一)制定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省、市有关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大黄山地区文化旅游和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新安江文化旅游发展带进一步协同联动、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二)总体考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安江保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新安江诗画长廊”为定位,以文旅融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推动新安江文化旅游发展带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融合业态做特做优,赋能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活态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提升新安江及滨江区域在黄山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发展地位,立足新安江流域徽文化保护及传承,绘就新安江最美画卷,为全面推进安徽省高品质旅游强省和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2023年11月,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组建《规划》起草课题组,开展规划研究和起草工作。
2023年12月28日,课题组完成《规划》初稿编制。
2024年1月30日、2月26日,市文化和旅游局两次向市直有关单位、相关区县人民政府、重点文旅企业征求意见。结合反馈意见,课题组对《规划》文本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3月8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召开《新安江文化旅游发展带发展规划》专家评审会,《规划》文本获专家组审核通过。
5月28日-6月14日,经法律顾问审核、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再次征求意见,并先后学习贯彻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后,形成《新安江文化旅游发展带发展规划(送审稿)》。
6月18日,通过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
6月23日,通过市市场监管局公平竞争审查。
根据合法性审查意见,市文化和旅游局于6月24日—7月3日在局网站进行了为期10天的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至反馈期满未收到反馈意见,形成审议稿。
7月22日,《规划》经市政府第五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11月15日,以黄山市人民政府、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名义联合印发《新安江文化旅游发展带发展规划(2024年—2027年)》(黄政秘〔2024〕30号)。
四、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到2027年,新安江文化旅游发展带接待国内游客、国内旅游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六大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屯溪三江口—千岛湖航道畅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国际会客厅、会奖旅游目的地建设初见成效,乡村振兴满天星工程稳步推进,形成新安江沿线村落整村连片开发、镇景村一体化发展的局面,塑造出“新安江诗画长廊”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轴线。
到2027年,新安江文化旅游发展带沿线3个区县(屯溪区、歙县和休宁县)旅游总接待量达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00亿元。国家5A和4A级旅游景区达到10-12家,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3-4家,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达3-5家,力争新增1家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0家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到2027年,“新安江模式”进一步深化,新安江绿色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协同性、系统性、整体性显著提升,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文旅等产业合作更加多元,进一步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和“七个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五、主要内容
《新安江文化旅游发展带发展规划》分“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产业体系”“支撑体系”“保障体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七个部分,重点为“产业体系”部分,主要包含:“绘就新安秀美画卷 做精休闲度假产业”“挖掘弘扬新安医学 做优医疗康养产业”“丰富创新文旅体验 激活创意创新产业”“推进体旅深度融合 做大体育赛事产业”“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做强节庆会展产业”“擦亮新安文化底色 提升文化服务产业”六项重点工作和目标。
休闲度假产业方面。从景区、度假区和街区三方发力,建设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带。增强新安江高品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按照世界一流景区标准,对徽州古城、牌坊群·鲍家花园进行规范化建设。支持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雨润旅游度假区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谋划深渡、花山世界、三江口和横江两岸等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提升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黎阳in巷建设质量,支持渔梁老街、屯溪老街、河街、隆阜老街、柏树街等丰富文化活动,拓展主客共享多元空间,创建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
创意经济产业方面。发挥新安江山水人文环境优势,将创意与生态文化充分嫁接,围绕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数字创意等做足文章,使创意产业发展结构更趋合理、创新引领作用更为突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深度融合,以新安江沿线文化文物资源为核心,以“保护第一”为前提,遵循文化创意产品便携、美观、实用的原则,加强文化IP研发,鼓励推广沿线区域地理标志农产品,重点推动三潭枇杷、富岱杨梅、三口柑橘等农特产品向特色旅游商品转型,打造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创意元素集聚地。
体育赛事产业方面。积极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优先发展大众体育赛事,加快发展本土特色体育项目。依托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建设一批涵盖战队训练、竞技直播、现场观赛的专业综合电竞馆和电竞特色展示馆、电竞周边文化馆等消费载体。发挥新安江山水画廊国际马拉松赛的品牌影响力,以满足大众运动休闲与健身需求为出发点,优先发展安徽黄山·美丽社区广场舞大赛、村超、村BA等大众体育赛事。
医疗康养产业方面。发挥新安江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新安医学和御医文化等在专业化诊疗、康复疗养和养生养老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培育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多元康养新业态,打造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生态康养胜地和医疗康养优选地。
会展经济产业方面。坚持节庆、会议、展览并重,兼容外交会务与城乡休闲,做强服务一流、设施一流、品质一流的节庆会展产业,打造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展之都和MICE胜地。
文化服务产业方面。深挖地域文化特质,大力发展文旅演艺、摄影写生、传统技艺等特色产业,形成结构更优化、特色更鲜明、布局更合理、优势更突出、带动效应更强劲的文化服务产业集群,打造最具地域特色的国际文化服务产业集聚地。
六、创新举措
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新安江文化旅游带发展问题,突出高质量发展格局。通过规划产业体系的六项重点工作和目标,推动新安江文化和旅游发展带由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升级,从旅游产业向跨界融合的高端服务业延伸,推动形成协同共进、竞相发展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格局。
七、保障措施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1.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新安江文化旅游发展带统一宣传,开展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构建统一品牌形象体系,提升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区域内各类文化旅游项目IP研发,实现IP内容与文化旅游活动有机结合,打造文化旅游融合IP形象和示范品牌。充分运用媒体工具,解读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政策;总结推广一批优秀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宣传做法经验,引导全社会关注、参与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的氛围。
2.增强发展意识。在沿线乡镇宣传全域旅游发展意识、文旅融合意识,形成发展共识,引导形成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文旅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广泛参与、全民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关键词解释
快进慢游:所谓“快进慢游”指的是依托高铁、城铁、民航、高等级公路等构建“快进”交通网络;同时,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旅游网络。
MICE:“MICE”常作为“Meetings(会议)、Incentives(奖励旅游)、Conferences(大型企业会议)、Exhibitions(活动展览)”的缩写,多用于旅游业等相关领域指代这几种会展旅游类型。
九、解读机关、解读人及联系方式
解读机关: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科;
联系电话:0559-2525378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节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