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38734/202411-00002 信息分类: 新闻发布会实录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发文日期: 2024-11-08
发布机构: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4-11-08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无文号 词:
内容概述: 黄山市产茶历史久远、茶叶资源丰富,区域内有三大驰名中外的名茶品种——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还有屯绿、大方茶、滴水香、松萝茶等多种名茶。其中,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和太平猴魁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条例》的第二条、第三条对传统名茶的定义做了明确规定。 性: 有效

黄山市召开“黄山市传统名茶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发布】

作者: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4-11-08 16:12 信息来源:市政府新闻发布厅(黄山日报社18楼) 阅读次数:



发布主题:“黄山市传统名茶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8日,上午8:00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黄山日报社18楼)

发布人:朱舜球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

发布实录:

《条例》于2024年9月29日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一、《条例》主要内容

《条例》共26条,主要包含了传统名茶的定义、部门职责、茶文化发展、种质资源保护、茶园管理和茶叶标准化建设、品牌保护、法律责任等方面内容。

(一)关于传统名茶的定义

黄山市产茶历史久远、茶叶资源丰富,区域内有三大驰名中外的名茶品种——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还有屯绿、大方茶、滴水香、松萝茶等多种名茶。其中,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和太平猴魁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条例》的第二条、第三条对传统名茶的定义做了明确规定。

(二)关于茶文化传承与发展

为丰富茶产业发展文化底蕴,《条例》第九条至第十一条、第十三条分别从旧址保护、非遗保护、茶文化宣传推广、人才培养等角度作出了相关规定。

(三)关于茶树种质资源保护

种质资源保护是确保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进一步加强茶叶良种繁育与种质资源保护,《条例》第十四条对黄山传统名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了详细规定。

(四)关于茶园管理和标准化建设

为推动黄山传统名茶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条例》在第十四、十五条对茶园管理、茶园绿色防控作出具体规定。

(五)关于黄山传统名茶品牌保护

为加强黄山传统名茶品牌的建设和保护,打击假冒侵权产品,《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分别就知识产权保护、统一开采日、传统名茶专用标识、加强检查和执法等作出了规定。

(六)法律责任

为保障《条例》的有效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至第二十三条明确相应的具体罚则。其中对“在黄山传统名茶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将黄山传统名茶专用标识转让、赠与、借给他人使用”“伪造、擅自制造黄山传统名茶专用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黄山传统名茶专用标识”这三类违法行为,明确相应的具体罚则。

二、创新举措

(一)强化品牌保护。根据黄山茶群体种生长属性和天气情况,由市政府统一发布鲜叶开采日。建设黄山传统名茶数字化管理平台即“黄山市茶产业大脑”,依托数字化技术,强化防伪和溯源管理等内容;生产经营者包装销售传统名茶应当加贴专用标识,专用标识主要用于防伪和溯源,实行统一标识、分类编码、数量管控,对使用主体、年份、产地、茶树品种和鲜叶采摘、加工等过程可追溯管理。

(二)巩固现有成效。将目前我市传统名茶保护和管理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做法纳入《条例》中,进一步巩固现有成效。明确设立市县两级茶产业专项资金,健全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茶产业信贷支持。明确支持我市正在推行的全域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要求开展茶叶标准化建设,发布传统名茶实物参考样,支持茶厂的标准化、智能化、清洁化改造。

(三)夯实产业基础。针对全国各地反映强烈、群众有期待的在茶园中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除草剂问题,明确规定在茶树种植过程中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含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禁止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药(含除草剂、生长调节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黄山传统名茶品质提升。

三、下一步打算

《黄山市传统名茶保护条例》是我省茶业首部地方性法规,为践行“三茶统筹”、加快实现新时代中国名茶之都和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的愿景目标、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坐而论之,不如起而行之。良法是始,善治为终。接下来,我们将做好以下几点,确保《条例》宣贯见真章。

(一)突出责任落实。建立全市传统名茶保护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夯实政府、部门、协会等各类主体责任,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履职尽责、密切配合,严格依法履职、依法监管、依法治理,形成共同推进《条例》实施合力。

(二)完善配套制度。围绕《条例》中专用标识制度、茶园投入品管理、茶产业专项资金等内容研究制定相关政府规章、技术规范,健全我市传统名茶保护制度体系,确保《条例》落细落实。

(三)强化普法宣传。创新普法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新闻发布、标语横幅、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广泛宣传《条例》内容,积极引导茶农(茶企)知法、懂法、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