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回应】足跟痛的防治
足跟痛,这一看似平常的症状,实则可能蕴含着复杂的病因。从年逾古稀、热爱晨练的王大妈,到年轻力壮、热爱足球的张先生,他们都遭遇了足跟痛的困扰。尽管症状相似,但背后的原因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两个真实的病例,深入探讨足跟痛的成因、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常见症状,让我们的脚步更加轻盈,生活更加美好。
病例一
王大妈年过古稀,体态偏胖,身体硬朗,平日爱和朋友一起晨练,进行健步走、爬山等运动,前段时间早起下床左脚刚着地走,顿觉足底一阵牵拉痛,再试着走一走,疼痛缓解了,没当回事,又和朋友们晨练去了。像这样没过几天,王大妈晨起刚刚迈步,左足底疼痛较前加重,坚持着继续晨练,认为多走走,多锻炼锻炼,可能就好了,哪知症状越来越重,发展到一走路左足底就痛,甚至不走路局部还有些隐痛,到医院就诊,X线检查发现左跟骨骨质增生,像一根尖尖的“骨刺”,诊断为“足跟痛”。
病例二
张先生,37岁,平日爱好足球运动,一周都得踢个3—4场比赛,运动完自觉酣畅淋漓,上周先赛了2场节奏比较快的比赛,到了第3、4场比赛,一跑动就觉着右足底疼痛,严重影响了技术的发挥,到医院就诊,X线检查右跟骨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足跟痛。
以上两个病例虽都称足跟痛,但病因却不尽相同。足跟痛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足跟部诸多疾病引起的一种疼痛症状,是以症状命名的。引起足跟痛的疾病大致分为2个方面,一方面为跟骨的病变所导致,如跟骨骨质增生、骨刺形成、骨膜病变等;另一方面,足跟周围的软组织病变亦可造成,如足底跖筋膜炎、脂肪垫慢性炎症,跟骨周围滑囊炎等,这两个方面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导致症状加重。从病例一、二中两位患者的发病情况分析,长时间的超负荷运动、肥胖是足跟痛的主要致病因素,还有研究发现,穿不合适的鞋子,也是产生足跟痛的危险因素之一。
足跟痛的主要特点和表现
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疼痛一般在早晨起床时或休息后,刚下地行走时疼痛加重,走较短一段路程,身体逐步适应后疼痛可减轻,但如继续行走,活动过量,则疼痛加重,傍晚症状较白天重,足底不负重时症状可减轻或缓解。足跟部一般没有明显红肿,但在足跟内侧靠近跟骨内侧结节处可以找到压痛点。X线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有跟骨骨刺形成。
足跟痛的西医治疗
足跟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现代西医治疗足跟痛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先从保守治疗开始,通过休息、减少活动、佩戴合适矫形支具等可以减轻疼痛,同时可进行一些康复训练,如跖筋膜特异牵拉疗法等。另外,如症状较重,可通过服用消炎止痛药,进行足跟部药物注射、富集血小板血浆注射、体外冲击波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若经过保守治疗6个月—12个月后症状仍没有改善,可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对足跟痛的认识
中医较早就有足跟痛的相关记载,隋代巢元方称之为脚跟颓在《诸病源候论》中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中医认为足跟痛属“伤筋”“骨痹”的范畴,肝主筋、肾主骨,足跟部为督脉发源之地,足少阴肾经从此经过,老体衰,肝肾亏虚,筋骨失于濡养,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若外感风寒湿邪或过劳伤身,寒湿、瘀血等致病因素留于足跟部而发病。
中医对足跟痛的治疗
中医根据足跟痛的病因、病机,可口服补肝肾、强筋骨、止痹痛的中药,如用牛膝、三七、川芎、党参、白芍、白术等组成的方剂,起到舒筋除痹痛,益气壮筋骨的作用。中医治疗足跟痛的外治法众多,包括:
1.穴位按摩:在足跟部寻找疼痛点(阿是穴),然后用拇指螺纹面或食指的指间关节用力按压,阿是穴部位出现胀痛感为佳,一次可按揉5—10分钟,一天一到二次。
2.针刀治疗:针刀治疗可松解粘连、铲断骨刺,起到改善足跟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炎症的目的。
3.中药足浴:将鸡血藤30g、威灵仙30g、络石藤30g、桃仁10g、红花10g、独活15g、桑枝20g、川牛膝20g、桂枝20g、花椒10g、细辛10g装入棉质药袋内,药袋放容器内加冷水2.5L浸泡,待药物浸泡充分后煮沸20分钟,将药液倒入足浴盆内,先用中药蒸气熏足跟处,待水温合适时浸泡患足, 一日二次。一剂药可反复使用3—4次。
4.艾条灸法:将一端燃着的艾条,对准足跟疼痛部位,艾灸至局部皮肤发红,一般一次灸20分钟,每日1次。
5.另外还有针刺疗法、膏药敷贴等。
足跟痛的预防
足跟痛虽以中老年患者为多,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对于中老年朋友及一些运动爱好者应提前了解、注意防护。远离足跟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避免足跟部长时间受到外力侵害
站立、行走、跑步的时间不能过长,避免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运动。若出现足跟痛症状,应加以重视,充分休息,待症状缓解后,调整运动方式。
2.宜穿舒适合脚的鞋,配合适的鞋垫
日常选鞋应以鞋底稍厚,材质软硬适中,鞋跟与鞋掌间有一定坡度为宜,以缓冲人体站立、行走时身体对足跟部的压力。进行不同的运动时,应选择适合该项运动的运动鞋,能起到对足的保护作用。对于高弓足、扁平足的人群,应配合适的鞋垫,以调整足底应力,保护足跟部。
3.避风寒,注意足部保暖
鞋袜潮湿时,应及时更换,四季更替时应调整鞋袜厚度,注意足部保暖,每晚可用热水浴足,一般20分钟为宜,可改善足部血液循环,减缓肌肉疲劳。
4.饮食调护,控制体重
多食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荠菜、苋菜、黑芝麻、豆制品等。多食含镁的食物,如甘蓝、菠菜、鱼类、南瓜子等。肾虚者可进补药膳,其中可加入怀牛膝、杜仲、枸杞等药材。瘀血、痰湿证者可适当多食薏苡仁、赤小豆、黑木耳等食物。另外,肥胖是足跟痛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合理膳食,适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