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见成效
黄山市是中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近年来,黄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擦亮黄山绿色生态本底的重要抓手,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全面调查,摸清家底。在全省率先启动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的地级市。抽调技术专家组建1支市级专家组、8支区县项目调查组,不断加强对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各区县分别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统筹推进调查工作科学规范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发现并记录各类生物物种603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29种,受威胁物种100种,安徽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82种。此外,一大批新物种和新记录种加入黄山市生物物种大家庭,绿裙变翠蛱蝶、深山闽春蜓、虎灰蝶、离斑带蛱蝶等30多种安徽省新记录物种在野外多次被记录到,中华秋沙鸭广泛栖息于各个水域,在全省首次确认境内有亚洲黑熊分布。
二是创新举措,全力推进。全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创新推出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印发《黄山市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围绕黄山市生态环境修复、珍贵物种保护等重点领域,丰富金融产品供给,优化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环境,探索形成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黄山样板”,全面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持续推广VEP、EOD、“村落徽州”等绿色金融模式,全国首单VEP收益权质押贷款—祁红茶产业链开发(一期)项目落户黄山,EOD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全覆盖,全市7个EOD项目总投资266.3亿元,争取金融支持70.8亿元。绿色金融“村落徽州”全省推广,并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三是全面宣传,形成合力。成功举办“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活动,发布牯牛石豆兰、黄山马蹄鳖等13个全球新物种。安徽电视台对黄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专题报道,《新安江源头“熊出没”!》等多篇稿件在中国环境报、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刊播。加快推进祁门县生物多样性体验展示中心和徽州区谢裕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等项目建设,通过长三角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和生态环境教育基地观摩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公众了解和参与黄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以“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生态日”等主题宣传日为契机,陆续开展夜探自然、新安江底栖生物观察、茶园生物多样性观察、植物拓染、自然笔记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激发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