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基本民生】黄山市强力推动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提升八大专项行动,着力保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是皖浙两省人民的母亲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倡导和推动下,2012年,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探索开展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目前已升级为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成果,黄山市坚持系统保护理念,谋划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动实施八大专项行动,着力打造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美丽河湖建设新样板。
深入开展入河排口溯源整治。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统筹开展新安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入河排口排查溯源,核定入河排污口118个,组织实施问题排口溯源分析,审核完善“一口一策”。开展污水直排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发现问题4个,已完成整改2个。
持续提升城市和工业污水治理。加速推进城镇污水管网改造修复,2023年以来,累计建设污水管网33.68公里,开展污水管网检测216.13公里,管网修复改造119.56公里。实施黄山市市区市政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完成中心城区箱涵清淤治理10条。
切实加强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着力加强船舶污染源头控制、综合防治和系统整治,持续提升港船设施绿色化水平。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稳定运行,船舶水污染物应收尽收,并与城镇污水管网、垃圾转运系统等衔接畅通,收集处置率100%。谋划实施新安江航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项目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已获批复。
不断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围绕种植业、养殖业污染防治,强化源头减量、资源利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域茶园绿色防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91.3万亩次,配送农药347吨、黄板2500万张。实施“沿江、环湖”畜禽污染治理提升工程,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2%,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4.9%。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污水减量化、分类资源化、循环利用为导向,不断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2023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45.1%,位居全省第二。2024年推动实施3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24个行政村环境整治项目,完成2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
大力推进水域岸线整治修复。认真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严格管控河湖水域岸线,着力构建人水和谐的空间管理保护格局。完成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及河湖划界,现场复核2720个河湖遥感图斑,完成歙县丰乐河郑村桥至堨田河段及黄山市徽州区丰乐河漕溪河段防洪治理工程,稳步推进新安江屯溪段防洪治理工程,开工建设丰乐河杨村乡段、谷山至石川段防洪治理工程。
全力推进国土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围绕森林质量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推进增绿扩量、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不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全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17.13万亩,完成率96.78%,其中人工造林完成1.64万亩,退化林修复完成6.67万亩,森林抚育完成8.82万亩。基本完成歙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省级试点,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野生动物32种。
强力助推和美乡村绿色发展。聚焦“五美”目标,实施“五微”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升级。实施美丽乡村项目1382个,已完工968个,完成户厕改造3047户,竣工比119.7%。稳定运营460余家生态美超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今年1—9月,新安江生态补偿指数初步测算为0.92,城市水质指数位居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第29位,长三角第3位、安徽省第1位,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优并稳中趋好,着力保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