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黄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政策解读
一、编制背景及依据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自然资修函〔2022〕29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黄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黄山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20—2035)》《黄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30)》等制定了《黄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编制意义和总体考虑
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上位规划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中共黄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是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2022-2035年我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中发挥承上启下、统筹协调作用,具有承接性、传导性、协调性,同时作为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依据。
三、编制过程
《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部署(2022年6月-7月)。成立了黄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专项小组,印发了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方案,召开项目启动会,明确专项小组成员职责和任务,开展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规划编制(2022年8月-2023年11月)。收集汇总基础资料,完成专题研究、调研分析问题,确立规划目标,谋定重大工程,完成规划文本初稿及数据库初步成果。
第三阶段:征求意见和审查论证(2023年12月-2024年2月)。先后3次征求了各区县政府、市直部门意见,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共收到反馈意见21条,采纳19条;2023年12月29日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论证,综合各方面意见并修改完善;2024年1月至2月分别通过网站、电子邮箱、电话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未收到异议。
第四阶段:规划报批(2024年3月至2024年8月)。2024年5月16日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2024年7月19日经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通过;2024年7月23日经市市场监管局公平竞争审查通过;2024年8月24日获市政府同意后印发。
四、规划目标
到2025年,长三角生态安全屏障地位进一步巩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稳步实施,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成。主要生态指标保持全国全省领先,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显著加快。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取得实效,自然资源交易平台初步建立,市场化、多元化、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完善。
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全国一流,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运行效率、生活品质大幅跃升。大美黄山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成为美丽中国、美好安徽的靓丽名片。
五、主要内容
本《规划》共7章27节,一是针对我市国土空间生态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一章),二是明确了规划总体目标及我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总体布局与修复分区(第二章及第三章)、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第四章),三是规定了效益评价(第五章)、实施保障(第六章)的具体路径。
(一)总体布局与修复分区:
一是构建“两屏三带四廊多点”市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基础。
两屏:黄山山脉生态屏障、天目山山脉生态屏障
三带:新安江水域生态蓝带、牯牛降-黄山山地生态绿带、多元生态彩带;
四廊:阊江生态廊道、横江生态廊道、青弋江生态廊道、丰乐河生态廊道;
多点:各级自然保护地。
二是将全市划分7个生态修复分区,并明确各分区生态修复的主要问题、重点区域和修复主攻方向。
生态修复分区名称 |
区域范围 |
修复主攻方向 |
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区 |
汪村镇、五城镇、流口镇、溪口镇、月潭湖镇、板桥乡、山斗乡、渭桥乡、源芳乡、榆村乡、璜尖乡、龙田乡、鹤城乡、白际乡、凫峰镇 |
加强国家储备林建设,强化天然林、公益林保护,开展休宁县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与退化林修复工程,加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建设,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效益。以六股尖省级自然保护区、齐云山国家风景自然公园、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为依托,重点做好物种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开展乡土树种、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合理推进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切实维护生物多样性。 |
新安江中游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 |
屯溪区、岩寺镇、西溪南镇、潜口镇、海阳镇、万安镇、东临溪镇、商山镇、徽城镇、郑村镇、王村镇、雄村镇。 |
构建系统化城镇生态网络,提升生态 功能。加强城市近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城郊生态防护绿地、环城林带和郊野公园。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完善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增强城乡蓝绿网络连通性、系统性、协同性。修复城镇内部受损生态空间,开展新安江岸线恢复和防护林带建设,提升城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工业园区土壤污染调查和风险评价,科学分析成因和受损程度,合理选择修复模式,综合运用多种适宜技术改良土壤,消除场地安全隐患。加强外来物种特别是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物种防控力度,确保生态安全。 |
新安江下游水土保持区 |
深渡镇、北岸镇、杞梓里镇、霞坑镇、岔口镇、街口镇、三阳镇、坑口乡、昌溪乡、武阳乡、金川乡、小川乡、新溪口乡、璜田乡、长陔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狮石乡。 |
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对部分生态退化的湿地和泥沙淤积的河湖水系,清淤河道,扩大生态流量,并对岸线进行整治。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加强重点物种动植物保护力度,保护修复其栖息生境。 |
环黄山水源涵养区 |
汤口镇、谭家桥镇、焦村镇、耿城镇、三口镇、呈坎镇、洽舍乡、杨村乡、富溪乡、齐云山镇、蓝田镇、宏村镇、西递镇、渔亭镇、碧阳镇、宏潭乡、洪星乡、许村镇、富堨镇、桂林镇、溪头镇、上丰乡。 |
加强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新安江沿线森林经营培育,通过优化结构、树种更替、补植补造、抚育间伐、封山育林等措施,切实解决现有林分过纯、密度过大、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和功能提升。该区域同时也是黄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地带,须切实加强保护,重点围绕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开展工作。 |
牯牛降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
安凌镇、大坦乡、新安镇、历口镇、闪里镇、箬坑乡、柯村镇、美溪乡。 |
落实黄山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程重点任务,加强国家储备林建设,通过优化结构、树种更替、补植补造、抚育间伐、封山育林等措施,解决现有林分过纯、密度过大、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强重点物种动植物保护力度,保护修复其栖息生境。开展露天废弃矿山综合治理,恢复山体植被。 |
环太平湖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区 |
甘棠镇、太平湖镇、仙源镇、乌石镇、新明乡、龙门乡、新华乡、新丰乡、永丰乡。 |
依法依规加强太平湖周边建设用地管控,有序整治不当利用的重要河流湖泊岸线和景区周边建设用地,恢复生态功能,加强面源污染控制。严控各类新建活动,修复生态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有序优化村镇格局,盘活闲置乡村建设用地,提高乡村人居环境。 |
阊江流域水源涵养区 |
祁山镇、小路口镇、金字牌镇、平里镇、塔坊镇、柏溪乡、祁红乡、溶口乡、芦溪乡、渚口乡、古溪乡、岭南乡。 |
重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恢复山体植被,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对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区域,在落实好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有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水土流失。 |
(二)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以修复分区为指引,提出生态修复主要任务,谋划部署山体林地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地质灾害及矿山修复工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支撑体系建设工程7类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三)效益评价及实施保障:
对《规划》实施后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并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资金保障、加强实施管理、加强科技支撑和鼓励公众参与5个方面保障措施。
六、创新举措
一是全要素研究。《规划》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系统,兼顾农业、城镇、矿山等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全面摸清生态家底,综合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识别问题短板及受损区域。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地理单元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要素,深入、科学地确定生态修复工作的战略目标、空间布局、重大工程。
二是系统化构思。构建“问题识别﹢分区修复﹢工程部署﹢精细化项目库+实施保障”的规划技术路线,落实统筹7个修复分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谋划7类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坚实锚固市域“两屏三带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
三是特色化落地。充分结合了我市当前重点工作,将“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黄山市森林健康综合防控系统建设项目、安徽省黄山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长三角生物多样性研究展示中心项目等工作融入生态修复任务,突出“黄山特色”,总结“黄山经验”。
四是高标准保障。以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各部门协同,组织协调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细化分解《规划》目标任务,明确各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形成推动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合力。
七、下一步计划和打算。
一是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为重点,以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抓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系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二是基于《规划》成果,围绕“规划范围可查、实施区域可看、管理流程可溯、实施效果可评的生态修复全业务链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依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数据库,加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系统建设,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数智”管理。
三是依托《规划》组织实施,探索搭建“市级层面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合力协作”工作平台,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单元核心指标和系列重点修复工程,构建“生态修复规划+专项实施方案”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体系,合力推进市域范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修复黄山示范样板。
八、政策咨询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矿产管理科 叶清君
联系方式:0559-2355468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2:00,14: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