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39067/202312-00052 信息分类: 市政府办文件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发文日期: 2023-12-28
发布机构: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3-12-28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黄政办秘〔2023〕43号 词: 市政府公报2023年第12期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山市中医药综合改革“中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作者:市政务公开办 发布时间:2023-12-28 09:43 信息来源: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阅读次数:

黄政办秘〔202343

 

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风景区管委会,黄山高新区管委会,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黄山市中医药综合改革“中医+”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1228日    

 


 

黄山市中医药综合改革“中医+”工作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推进新安医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为安徽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提供试点经验和有力支撑,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新安医学特色优势,深化“以文养医、以医带药、以药促产、以产惠民”的发展思路,实施新安医学八大工程(抢救保护、流派传承、文化传播、人才培育、名医汇聚、产业发展、服务网络提升和发展平台建设),通过高端中医药资源引育构筑多元化、多层次、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平台,充分融合黄山优质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带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对外拓展延伸,构建服务能力领先、特色优势彰显、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发展格局,成为“中医+”高质量服务典范。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以新安医学为特点的联合体、流派传承和中医药健康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以名医、名科、名院、名药为载体的中医药高质量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新安医学文化传播和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安医学经典名方和技艺成果转化效果显现,集聚全国名医大家的“线下+线上”一体化数字化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年诊疗达5万人次。“新安医学+康养”、“新安医学+文旅”等以中医药健康服务为核心的业态集聚发展,新安医学健康服务特色品牌影响辐射覆盖海内外,初步建成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药健康服务目的地,全市新安医学健康服务及衍生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2023年目标:创建1家三级中医医院;省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达到5,市级重点特色专科达到10个;新安医学民间诊疗技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市级5个;开展院内制剂备案11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健康衍生产品5个;培育1个中药大品种、2家中医药企业,全市新安医学健康服务及衍生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50亿元。

2024年目标:三级中医医院达到2家;省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达到10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达到15个;新安医学民间诊疗技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市级10个;入驻新安名医堂平台名医达30人、合作企业(医疗机构)40个;完成院内制剂备案12个,通过院内制剂等方式开发中成药1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健康衍生产品15个;打造1个产值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全市新安医学健康服务及衍生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2025年目标:三级中医医院达到2家,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申报三级中医医院1家。市域中医医联体单位超过100家,并全面开展协作;建设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个,省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达到1520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达到2025个;新安医学民间诊疗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省级8个、市级15个;建立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线下+线上”中医药智慧共享服务平台,50名省级以上名老中医线下执业,100名线上同步执业,平台年诊疗达5万人次;完成院内制剂备案20个,通过院内制剂等方式开发中成药12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健康衍生产品30个;打造2个以上产值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12家规模过亿元的企业,全市新安医学健康服务及衍生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打造优势资源集聚、地域特色彰显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平台

1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为主体,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优质中医药服务城市“15分钟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服务圈”,满足不同人群对于中医药服务的不同需求。

1)加强对外合作和区域协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市6家中医医院与至少1家高水平中医医院建立帮扶合作,推动优质资源向黄山市汇拢积聚。扩大中医医联体、医共体范围,实现公立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备案中医诊所全面协作,促进联合体内部服务要素合理流动。(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各区县人民政府)

2)提升中医药服务整体能级。支持黄山市中医医院成为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设集中医预防、诊疗、康复及特色制剂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省级中医医疗中心、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加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堂建设步伐。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补齐中医人才、中医特色专科和应急救治能力3块短板,实现县域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90%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甲以上标准,祁门县中医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3)兜牢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的建设水平,在基础较好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中医阁,全面提升中医药氛围营造、设施配备和人员配备,实现中医馆、中医阁中医药服务100%全覆盖。打造市级基层中医药服务改革示范点、基层中医药服务实训管理基地和基层中医药服务区域中心,选聘一批有影响力的名中医在基层坐诊,培育一批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带动一批中医药服务薄弱的基层医疗机构,50%达到中医特色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整体能力提升。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市,支持歙县等地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创建。(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专栏1  新安医学服务网络提升工程

2023年任务清单:1黄山市中医医院完成新院区搬迁,创建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和三级中医医院;祁门县中医医院申报三级中医医院;2支持3家中医医院分别与1家高水平中医医院建立帮扶合作;3健全完善市域中医医联体合作机制;4加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堂建设;5选取46个乡镇卫生院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改革示范点试点、36个乡镇卫生院试点基层中医药服务实训管理基地建设、12个乡镇卫生院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区域管理中心试点。完成项目试点乡镇筛选,制定项目实施试点方案。

2024年任务清单:1黄山市中医医院建成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祁门县建成三级中医医院;2支持6家中医医院与至少1家高水平中医医院全面开展协作;3扩大市域中医医联体单位范围,在专科联盟、人才建设、院内制剂调剂使用等方面全面开展协作;4全面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改革3类试点单位管理、协作,开展试点进展评估。

2025年任务清单:1黄山市中医医院建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歙县中医医院申报三级中医医院;2督促6家中医医院与至少1家高水平中医医院合作取得成果;3实现市域中医医联体单位整体协作;4推广基层中医药服务改革试点经验。

2搭建特色专科服务平台。做优做强肛肠、肾病、妇科、儿科、老年病、骨伤科、蛇伤、康复等特色优势专科,建立特色专科服务网络体系,提升对中医药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全市建设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个,1520个省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2025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

1)打响新安医学特色康复品牌。加强新安医学特色康复新技术挖掘研究和应用,围绕“1个中心、1家医院、1个专科联盟”构建康复服务体系。组建全市康复专科联盟。支持黄山市中医医院围绕治未病、康复、慢病、睡眠打造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支持屯溪区人民医院打造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康复医院。(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2)完善治未病服务网络体系。鼓励在妇幼保健机构、养老机构建设治未病服务平台,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心)设置达100%。积极争创国家级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城市。加强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开展治未病服务技术创新、推广、运用,推广中医药治未病干预方案10个,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药治未病签约服务。开发中医治未病健康保险产品12种。(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民政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黄山监管分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3)推进流派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按照品牌化、优质化、规范化、标准化探索构建由新安医学特色优势明显的诊所组成的新安医学名医堂区域协作平台,围绕妇科、儿科、肛肠科、骨伤科等优势特色专科打造新安医学名医堂区域特色品牌。建设以新安医学流派特色为核心的2个专科专病联合体,推动新安医学流派融入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探索联合体、流派传承和中医药健康服务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专栏2  新安医学流派传承工程

2023年任务清单:1支持黄山市中医医院围绕治未病、康复、慢病、睡眠打造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2推广中医药治未病干预方案,开展家庭医生中医药治未病签约服务。

2024年任务清单:1支持屯溪区人民医院打造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康复医院;2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养老机构治未病服务平台达60%以上;3开发中医治未病健康保险产品12种;4建设新安医学名医堂区域协作平台。

2025年任务清单:1组建全市康复专科联盟;2开展国家级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城市申报;3建设以新安医学流派特色为核心2个专科专病联合体。

3构建智慧中医药服务平台。健全完善覆盖全市中医医疗机构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凸显新安医学特色,汇聚名医大家的“线下+线上”一体化中医药智慧共享服务平台,建成覆盖全省、链接全国、联动世界的中医药服务高地。

1)搭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在全市中医医疗机构构建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探索中医处方、中药饮片、门诊病历数字化标准化,并逐步在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建立跨医院的中医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智能化调剂系统。支持建设“区域性智慧共享中药房”并纳入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基层中药药事服务供给水平。优化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药品配送等一站式便捷服务。(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数据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2)打造高水平的新安名医堂平台。加快推进新安医学研究院、王琦书院黄山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研修基地建设,打造新安医学名医堂市域协作平台,在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多点执业程序、搭建执业平台等方面出台政策,吸引全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汇聚黄山。建立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线下+线上”中医药智慧共享服务平台,实现50名省级以上名老中医线下执业,100名线上同步执业,平台年诊疗达5万人次。(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数据资源局黄山建投集团,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专栏3  新安医学发展平台建设工程

2023年任务清单:1开展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中医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建设2推进新安医学研究院、王琦书院黄山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研修基地建设。

2024年任务清单:1建设新安医学名医堂区域协作平台;2推动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实现一站式便捷服务;3出台鼓励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在黄多点执业政策;4推进新安医学研究院、王琦书院黄山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研修基地建设。

2025年任务清单:1建立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线下+线上”中医药智慧共享服务平台;2建设23个区域性智慧共享中药房;3推进新安医学研究院、王琦书院黄山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研修基地建设。

(二)打造传承赓续不断、经典润泽人心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典范

1实施新安医学保护和活态传承工程。加强新安医学古籍、技艺和民间经验方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健全完善师承、院校教育相融合,探索符合中医药发展的传承机制。运用循证医学等现代科学手段进行机理诠释研究,促进新安医学更好传承转化,让新安医学再现辉煌。

1)加大新安医学保护力度。加强新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和古籍医案的整理,利用AI技术等智能化大数据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建立新安医学古籍方剂、名中医、名方、病案4类资源库,组建古籍医案数据库、构建新安医学知识图谱及新安医学临床诊疗系统。推进黄山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开展药食同源道地中药材资源普查,强化民间中医、中药材资源、民间验方、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等中医资源情况的调查和整理机制,扶持新安医学民间诊疗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省级8个、市级15个。(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数据资源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2)推进新安医学成果转化。建立健全新安医学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将循证医学证据和古籍医案、名老中医经验深度融合,制订12个高质量的、临床适用性强的新安医学临床实践指南。加强与企业、院校合作,将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具有新安医学特色诊疗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进行研究,选取23个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进行推广。(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数据资源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3)加快新安医学活态传承。建立传承人认证制度和中医药传承人培养和考核评价体系,完成20位中医药传承人认证工作。向510位新安医家进行授牌,促进中医流派传承赓续不断。探索中医药从业人员专家同行评议从业许可制度,开展家传医术、加工炮制和非药物疗法的跟师学徒学历认证。集聚全省中医药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资源围绕新安医学特色理论开展重大疑难病、疫病、慢性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并形成12部专著。在全省医学院校分类型、分阶段开设新安医学教学课程34门,探索搭建新安医学线上教学微课堂平台。支持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医药相关专业,依托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1个高水平中医临床专业(群),依托黄山健康职业学院建设1个高水平中药专业(群)。在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医“师带徒”试点,中医专业学生入学即开展临床跟师学习,将师承教育贯穿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降低中医确有专长和中医师承人员准入门槛,加强对民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的甄别,选取1个医疗机构开展中医(专长)医师岗位聘用。推进中医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开展民间中医特色技艺应用试点探索。(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健康职业技术学院,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专栏4  新安医学抢救保护工程

2023年任务清单:1开展药食同源道地中药材资源普查;2开展民间中医、中药材资源、民间验方、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挖掘,支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开展传承人认证制度和中医药传承人培养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4开展新安医家授牌。

2024年任务清单:1建立新安医学古籍方剂、名中医、名方、病案库,构建古籍医案数据库、构建新安医学知识图谱及新安医学临床诊疗系统;2开展民间中医、中药材资源、民间验方、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挖掘,支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推广23个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4开展新安医家授牌;5开设新安医学教学课程、线上教学微课堂平台。

2025年任务清单:1制订12个高质量的、临床适用性强的新安医学临床实践指南;2开展新安医家授牌;3选取1个医疗机构开展中医(专长)医师岗位聘用;4开展重大疑难病、疫病、慢性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并形成12部专著。

2实施新安医学文化传播工程。建设数字一体化新安医学文化展示平台,提升新安医学传承和传播平台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影响力。将新安医学文化与群众生活、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融入不同层次的教育科普体系,以不同形式向公众展示富有地域特色的新安医学国潮文化,培养全社会“爱中医药、信中医药、用中医药”的良好氛围。

1)打造中医药特色研学基地。开展新安医学文物史料征集和数字化归集,打造市新安医学展示馆为核心,“同德仁”等老字号医馆、新安国医博物馆等为展示窗口,覆盖全域多层级新安医学文化传播平台。依托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布局4个以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打造新安医学特色研学基地,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新安医学文化研究成果和产品。(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数据资源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2)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持续办好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推动新安医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有机融合,创造各类新安医学文化产品10个。持续开展新安医学进校园活动实施中医药“六进”行动,建设12个新安医学文化主题公园,10个新安医学城市文化角,开展50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安医学科普宣传活动。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开发一批中医校本读物、视频等教学资源,结合课后服务、中医和非遗进校园活动等开展宣传,不断丰富新安医学进校园活动形式。(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数据资源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专栏5  新安医学文化传播工程

2023年任务清单:1开展新安医学文物史料征集和数字化归集工作;2支持新安医学展示馆加强内涵建设3构建全域多层级新安医学文化传播平台4办好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

2024年任务清单:1建设全国、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办好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3开展新安医学科普宣传活动4打造新安医学文化主题公园、城市文化角。

2025年任务清单:1打造新安医学特色中医药博物馆2办好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3开发新安医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三)探索特色成效显著、满足多元需求的中医药服务创新模式

1创新新安医学产品研发模式。以新安医学防病治病理论为根基,优化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推动中药院内制剂、中药新药、健康衍生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通过订单化生产带动一产,定制化产品服务三产,逐步构建新安医学产品全产业链体系。全市完成院内制剂备案20个,通过院内制剂等方式开发中成药12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健康衍生产品30个。

1)实施新安医学经典名方验方协同创新。开展新安医学经典名方验方挖掘、收集、研究和开发。设立中医药经典名方验方研究方向,鼓励多元资本和技术参与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创制研究。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2)发展新安医学特色制剂。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实行备案管理。加快打造新安医学传承创新中心中药煎配服务平台,打造辐射皖南地区的高标准区域智慧中药房及煎配中心;以区域性中药制剂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全流程、全过程中药材加工“共享车间”和“共享制剂中心”,为院内制剂提供一站式备案服务。(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3)支持新安医学健康产品开发。推动以药食同源型中药材为主原料的中药保健食品、养生食品、药膳、功能性化妆品、精油、日化产品等健康衍生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设立药食两用试点,拓展药食同源市场。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拓宽上下游产业链条,引导订单化种养殖,搭建产品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专栏6  新安医学产业发展工程(创新新安医学产品研发模式)

2023年任务清单:1打造新安医学传承创新中心中药煎配服务平台;2推进黄山市中医院11个院内制剂、歙县1个院内制剂备案;3推进新安医学研究院建设。

2024年任务清单:1建设区域性中药制剂中心;2推进新安医学研究院建设;3设立中医药经典名方验方研究方向科研课题;4推广使用备案的院内制剂;5培育新安医学健康衍生产品。

2025年任务清单:1建设中药材加工共享车间共享制剂中心2出台政策支持围绕产品发展上下游企业。

2创新新安医学健康服务模式。积极探索新安名医堂平台+健康服务模式,引导医疗机构、康复基地、医养场所、景区景点与名中医开展合作,构筑多种类型高水平中医药服务场景,丰富黄山全域中医药康养整体内涵,打造全球有影响力、有吸引力的中医药健康服务目的地。

1)促进中医药医养文旅融合发展。引入高端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探索中医药与古民居、森林、温泉、体育等元素结合,开发推广一批品牌药膳和健康食品饮品,推出一批药浴、针灸、调理等特色诊治和中医保健项目,建设一批品牌化、规范化的新安医学康养示范基地,将黄山市打造成长三角知名的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胜地。推进新安国际健康怡养综合示范区建设,打造新安医学特色医康旅养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支持黄山市中医医院围绕新安医学健康产品研发、新安医学特色诊疗服务探索市场化发展模式。(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民政局、市体育局、黄山建投集团,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2)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支持全市新安医学科研机构、中药企业借助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中医药领域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支持中医药企业、祁门蛇伤研究所、新安医学特色诊疗技术在境外设立销售中心和诊疗服务网点。鼓励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康复、理疗等新安医学特色的特需医疗服务,自主设立国际医疗部,按照规定自主确定已设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和服务量。探索中医药健康旅游新业态新模式,高质量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出口基地和海外仓,打造世界知名品牌。(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外办、市医保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专栏7  新安医学产业发展工程(创新新安医学健康服务模式)

2023年任务清单:1支持黄山市中医医院探索开展市场化运营模式;2推进新安国际健康怡养综合示范区建设;3培育2家新安医学康养示范基地、12个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基地;4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对外开展合作,鼓励在境外设立销售中心和诊疗服务网点。

2024年任务清单:1推进新安国际健康怡养综合示范区建设;2建设35个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3出台支持打造多种类型高水平中医药服务场景、提供国际特需服务的政策。

2025年任务清单:1建立“新安名医堂平台+健康服务”模式;2打造黄山中医药旅游世界知名品牌。

(四)打造符合新安医学发展的支撑平台

1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市县要合理配置人员,落实与发展实际相匹配的中医药管理力量,强化中医药管理部门统筹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职能。深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由政产学研用专家组成的新安医学发展智库,发挥中医药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机构、人才、科技、服务和产品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深化优化公立中医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构建中医思维、临床能力和社会认可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中医医师评价体系。改革完善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向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模式转变,探索灵活自主的人、财、物管理权。(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委编办、市医保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2搭建科研支撑平台。加快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堂、新安医学研究院等中医药合作项目建设,加强中国中医科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黄山学院等院校合作,引入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资本和中医药企业,健全“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的传承创新新模式,推动新安医学经典名方和技艺实现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张一帖”内科、郑氏喉科、黄氏妇科、祁门蛇伤、胡氏骨伤科等新安医学名科名派在专科专病中的作用,集中省内优势科研和临床力量在机理研究、学科融合、疗法创新等3个方面开展攻关,实现至少4个优势病种诊疗能力达到全省、全国先进水平。建立新安医学疫病预防和全程介入治疗机制,成立新安医学应对重大疫情防治工作专家组,根据新安医学理论制定、运用、推广中医预防、治疗和康复方案,力争中医药防治覆盖人口达到风险人群的40%。加快建设“无梗城市”,推进实施“消结”行动,围绕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2个病种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诊疗方案研究和协同攻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医保局、黄山学院,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3搭建人才引育平台。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合作,搭建新安医学研究院、王琦书院黄山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研修基地等一批中医药人才引育平台。建设市级老中医、老药工和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对承担带徒任务的中医药专家在项目安排、评先评优、绩效分配时适当倾斜。加强徐经世国医大师黄山工作站建设。加强中医临床教学能力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与中医药高校院所合作,建立黄山市研究生导师库,副高以上职称中医技术人员纳入硕士生导师库,正高级职称中医技术人员纳入博士生导师库,与高校联合培养中医药专业研究生30名。充分发挥祁门蛇伤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作用,培养高水平中医药研究型人才。推动市内中医医疗机构与中医药院校、服务企业合作共建中医、中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为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市科技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4优化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建立支持中医发展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理顺中医医疗服务比价关系。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适宜技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配方颗粒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建立完善中医药诊疗按病症、病种、诊疗、床日等多元符合医保支付方式,支持将中医辩证论治纳入定价范围,且价格高于西医同类项目价格水平。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病种纳入基层医疗机构适宜日间病床收治病种。探索开展“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医保支付方式,创新中医药服务供给的激励政策,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实现由“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变。(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专栏8 新安医学名医汇聚工程

           新安医学人才培育工程

2023年任务清单:1建立新安医学发展智库;2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堂、新安医学研究院等中医药项目建设;3成立新安医学应对重大疫情防治工作专家组;4建设“无梗城市”、推进实施“消结”行动;5推进徐经世国医大师黄山工作站建设。

2024年任务清单:1建立中医药机构、人才、科技、服务和产品的标准和评价体系;2建设不少于10名市级老中医、5名老药工和10个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3建立黄山市研究生导师库;4出台医保“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

2025年任务清单:1推动新安医学经典名方和技艺实现标志性成果;2柔性引进35名中医药高层次人才设立工作站或工作室,培养2名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2名高水平传承人才、10名安徽省名中医;3打造1个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推广2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开发3个中医院内制剂。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工作推进充分发挥市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工作督办、专家咨询、年度目标考评等机制,统筹全市各部门、各行业形成推动中医药改革发展合力。各区县政府、黄山风景区管委会、黄山高新区管委会、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根据任务按时序进度督促落实各项工作,统筹推进中医药改革工作。将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纳入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纳入医改考核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中医药改革工作评估考核体系,加强动态监测、跟踪分析和督查检查。

(二)强化投入保障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投入责任,持续完善多元化中医药发展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对中医药事业资金投入,统筹利用好各类财政补助资金,加大在中医药重大项目和专项行动中的支持力度。建立社会资本投资中医药发展的引导机制,推动以股权投资形式培育中医药产业市场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中医药技术研发、转化和产业推广。

(三)强化氛围营造加强政策解读、重大项目的进展成效和各地经验做法的宣传,强化市场监管、规范中医药服务秩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方案的实施提供良好改革环境。加大新安医学文化宣传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普及,纳入科普、公益宣传的重要内容,提升中医药的可及度和实用性,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山市中医药综合改革“中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doc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山市中医药综合改革“中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