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38988/202211-00017 信息分类: 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信息公开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发文日期: 2022-11-14
发布机构: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2-11-14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无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因地制宜    联天接地  ——黄山市多措并举助推综合医改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2-11-14 10:59 阅读次数:

黄山,古称新安、歙州、徽州,安徽省辖地级市,地处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安徽省最南端,总面积9807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黄山市常住人口133.2万人。全市现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24家,总床位数9760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33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3.11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3.82人,均位居全省前列,但全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现象尤为突出。黄山市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人口少的县区缺少医护人员,黄山区、徽州区、黟县的每千人口拥有(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均在2人左右,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不到4张,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临床重点专科全部集中在市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县级医院除人口较多的歙县外,均未建设临床服务“七大中心”、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病学、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妇科、产科等二级诊疗科目未设置,肿瘤、危重症治疗水平较低,缺失的专科恰恰是县域外转诊率高的专科,全市达到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的仅1家医院,县级医院“网底”“龙头”作用失灵,县域内就诊率低,市外转诊率高,部分人口较少的山区县区仍存在看病难问题。

为破解我市医改难题,黄山市卫生健康委结合实际提出“因地制宜,联天接地”的医改建设思路,多措并举助推综合医改走深走实,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既忠实履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又解决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

“联天”,黄山市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市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支持黄山市人民医院与北京、上海等输出医院合作争创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黄山市人民医院与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北京306医院共建军民融合医联体,与安徽省立医院共建重症医学、神经内科等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黄山市人民医院建立胸外科上海肺科医院姜格宁黄山创新工作站、神经内科广州中山三院胡学强教授专家工作站,并与*****、中日友好医院开展远程会诊合作,并加入浙江杭州肝病·感染科专科联盟,加快建设妇儿分院、传染病分院和口腔分院,打造一院多区模式。黄山市中医院投入近5亿元建设新安医学传承创新中心,加入长三角一体化中医医联体,大力推进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建国家名医堂工程。黄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专科医院联盟,并与北京安定医院合作共建国家精神医学中心黄山分中心。

“接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能“看上病、看好病”。

一是强龙头,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针对歙县、祁门县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强的区县建设紧密型医共体。歙县人民医院依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祁门县中医院依托安徽省中医院,共建胃肠外科、肝胆、肿瘤等多个优势专科,做大做强县级龙头医院。每个县建设3-4各县域医疗分中心,分类分层打造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弘扬新安医学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诊疗特色专科,全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县共派出100多名医护人员,进行“组团式”帮扶,助推大批优质医疗专家扎根基层,尤其是护理专业人员大批量下沉尚属首次,真正落实“一岗双责”,将工作重心前移,把专家治疗的“触角”伸到百姓“家门口”。率先在歙县9家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日间病床”试点,确定7个试点病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经医疗机构允许,患者可在当日治疗后回家休养,有效破解了基层医疗机构“挂床”住院的难题。试点开展以来,共完成结算1662人次,医保基金支付101.48万元。

二是全托管,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针对黟县山区小县,人口少,仅7.6万人,县域医疗卫生水平比较落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得不到有效治疗,黄山市参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做法,坚持“地方政府主建、输出医院主营、依托医院配合”,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由黄山市人民医院全面托管黟县人民医院,先“输血”后“造血”。黟县分院新建综合病房大楼,改造现有门诊住院楼,与黄山市人民医院实行管理同质、服务同质、学科培优、技术扶持、人才培养、信息互联、资源共享等工作机制,累计派驻业务骨干共计35人,周期为一年,成立了妇产科、儿科、内镜中心、血透中心、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6个科室,各种外科、妇科常见手术、分娩、儿科常规治疗均能开展,日均急诊病人约20人次,完成心脏骤停、复合伤等多种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极大方便群众就近享受医疗服务。

三是补短板,建设多个紧密型专科联盟。针对黄山区距离中心城区远,群众就医不方便等问题建设个紧密型专科联盟,补齐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学科短板。黄山市人民医院和黄山区人民医院建设普外科和泌尿外科紧密型专科联盟,进行对口精准帮扶,实现了从开放手术到微创手术的跨越,普外科和泌尿外科平均年总手术量约700例左右,其中难度较大的三级手术占40%,为当地老百姓节省费用,减轻疾病痛苦,并黄山区人民医院为培养一支本地的、专业的精湛队伍。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与黄山区中医院建设微创外科联盟,省二院选派两位专家长年驻点区中医医院,结束了中医院近四年来不能开展硬膜外麻手术的历史让,黄山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四是促下沉,建设紧密型城市医联体。针对屯溪区和徽州区两个中心城区,建设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将辖区内的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医联体管理。黄山市人民医院与多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老年病科”联盟体、“慢病”管理联盟体、“内分泌”联盟体,定期开设老年病、内分泌、眼科等多个专家门诊。组建基层和上级专科医师团队、高资医护人员组成“1+1+1”模式的一体化医联体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将基层帮扶责任网格化落实到各专家团队。依托黄山市人民医院“心电”远程系统,在基层单位配备7台“心电”远程设备,推进远程医疗协作服务,为医联体内基层机构提供心电远程会诊。医联体内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牵头医院向基层机构预留号源,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提供一站式转诊服务;基层机构做好下转患者的承接工作,将患者纳入到社区访视、康复、慢病健康管理等服务范畴。2022年以来,共累计上转患者227余人,下转患者103余人。

“百姓得实惠,医院得发展,医生受激励”三明医改精髓是黄山市综合医改的目标和方向,截止2022年10月,全市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82.92%,跨省就医比例降至5.18%。黄山市将慎终如始,攻坚克难,全面贯彻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围绕解决群众就医过程中常见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统筹推动综合医改提档升级。

编辑:武  兵

编审:武  兵

终审:胡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