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读】黄山日报:创优一流营商环境 聚势赋能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是投资风向标、发展晴雨表。近年来,我市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开展助企纾困增效、改进政务服务等工作,以“营商”之变求“赢商”之果,用不断向好的营商环境,筑牢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高位谋划,惠企政策加快落地落实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地方发展的亮丽名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沃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调整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以及18个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工作专班,持续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精准调度服务,全力打造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营商环境。
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市紧盯国内一流,常态化清单化对标学习全国先进地区特别是沪苏浙涉企服务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出台了《黄山市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3版)》,聚焦18个重点指标领域,提出124条改革创新举措,并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截至目前,全市通过皖企通平台统一发布政策654项,累计兑现惠企政策资金5933万元,惠及企业693家。自今年8月起开展的“企业直通车”实行对企业说“不”提级管理,截至目前,市政府负责同志开展活动19次,走访企业74家,收办企业诉求61件。
在法治保障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黄山市市场主体信用合规建设指引》,实现信用修复“全程网办”,今年以来,累计帮助1488户失信经营主体重塑信用;制定《黄山市政府采购禁止行为清单(2023年版)》,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各方主体行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驻企服务站,将公共法律服务延伸至企业身边,日常受理行政执法投诉举报、解答法律咨询、办理法律案件。
今年,我市还出台了《黄山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将每年11月1日设立为“黄山市营商环境日”,以一座城市之名义致敬企业家。
精准对接,问需于企助力纾困解难
为进一步畅通政府、企业、社会沟通渠道,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营商环境监督机制,今年我市公开选聘了126名“营商环境体验官”。在一年的聘期内,体验官们将通过模拟办、陪同办、亲身办、监督办等形式,自行或组团开展主题式体验观察活动,宣传解读相关惠企利民政策,征集反馈社会各界对营商环境建设的问题,提出优化提升建议措施,各地各部门及时认领跟进,积极推动问题整改。
为全力培育黄山崛起赶超“企动力”,自2021年起,我市实施千名干部驻企(项目)服务工程。
今年,我市再次选派1163名驻企服务专员对全市1367家重点企业和291个重点项目进行“一对一”包保联系,组建了100支驻企服务队、8个要素专班,攻坚解决企业(项目)疑难诉求,加快推动招引项目建成投产。
今年以来,市政府统筹资金1000万元,设立黄山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鼓励各银行机构加大对企业融资力度,截至9月底,全市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03.59亿元,无还本续贷102.66亿元。
市营商环境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瞄准长三角等全国先发地区,奋力打造一批全国、全省标杆,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为企服务工作,全面收集办理企业诉求,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优化流程,政务服务更加快捷高效
“真没想到,我们刚完成了竣工验收备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就帮助我们完成了首次登记并送证上门,为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提供了强有力保障。”7月19日,黄山博盛消防装备有限公司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就拿到了不动产权证,公司负责人朱江河对我市的高效服务赞不绝口。
博盛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1亿元产值的消防设备”项目是我市首个“交地即办证”项目。为创优一流营商环境,促进不动产登记“服务链”再延伸,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联合屯溪区住建局、九龙园区管委会积极探索为企服务最优解,共同为“标准地”项目提供交地即办证、竣工即办证不动产登记全链条服务,让企业“办事无忧”成为常态。
审批流程多、周期长,曾是困扰项目落地、企业开办的难点、堵点、痛点。近年来,我市在企业开办领域上线了“网上办”“掌上办”双平台智能审批系统,通过企业自主申报、系统自动审核审批,实现全程电子化办理,企业开办全流程用时从3天提速到半天。在工程建设领域,我市优化11类项目流程图,将一般工业类项目事项由39个压缩到25个,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环节从10个精简至7个。同时,我市选派23名全流程“项目管家”服务专员,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目前,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代办服务,全市51个社区便民服务站均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可代办1887项政务服务事项。
政务服务的提质增效,带来的是项目投资信心的增强以及市场主体的茁壮生长。1—9月,全市新签招商引资项目385个,协议投资额473.9亿元,其中新签亿元以上项目146个,协议投资额40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