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山市茶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意见(2020-2022年)》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风景区管委会,黄山高新区管委会,黄
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黄山市茶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意见(2020-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0年2月14日
黄山市茶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意见
(2020-2022年)
为加快推进我市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促进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为引领,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按照“生态、安全、高效”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融杭接沪等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中国名茶之都,立足建设长三角和杭州都市圈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着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我市建成区域茶业学术中心、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出口茶集散中心、有机运动促进中心、茶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实现全市茶产业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质量安全更加巩固、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功能更加多样、业态更加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二、发展目标
——茶园绿色防控全域推进。到2022年,全市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病虫绿色防控效果达85%以上,化学农药零使用,茶树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茶园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茶园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茶树病虫害可测可控,茶叶产品质量全面提升,80%以上茶叶产品农残检测结果达到出口欧盟标准。
——茶文旅深度融合。茶业与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名茶主题庄园和名茶特色小镇,培育10条交通便捷、线路合理、文化浓郁、景点差异的茶旅线路。
——茶叶加工水平全国领先。全面推进茶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加工环境、设备、能源、原材料、生产过程清洁化。到2022年,全市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生产线达到100条,茶叶加工产值与一产产值之比达到3∶1。
——龙头企业实力加快壮大。坚持分级管理、重点培育,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延伸、加工转化等方式,增强龙头企业实力。到2022年,超亿元茶企达到20家,其中超10亿元茶企1-2家。
——产业聚集度明显提高。引导茶叶加工产能集聚发展,打造茶叶初精制、茶叶深加工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现代物流、便捷营销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到2022年,全市茶产业加工业集群产值10亿元以上的达到6个,其中产值3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2个。
——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通过茶叶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巩固脱贫作用持续增强。到2022年,全市茶业一产产值每年增加2亿元以上,力争达到45亿元,茶园亩均产值达到6000元以上。
三、推进措施
(一)生态茶园工程
1.推进茶园全域绿色防控。以全市连片面积3亩为防控起点,在全市全面推广应用粘虫黄板(每亩插黄板40片)。粘虫黄板由市统一招标采购,农户自愿购买(每亩黄板费用不超过10元),市、区县补贴总费用2/3,市、区县按照1∶1比例分担。以全市15亩连片规模茶园为起点,将全市连片茶园全部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费用采取省、市、区县和企业(农户)按照1∶1∶1∶1比例分担(每亩投保40元,受灾后按每亩800元赔付)。(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等)
2.加强名茶品种资源保护繁育与推广。开展地方优良原生茶树种质资源造册登记和古茶树、特异性状优良单株调查收集,加快建立黄山市茶树良种种质资源圃。鼓励开展群众性的自选、自育、自繁、自用茶树良种活动。建立茶树良种引进申报备案制,区县新发展和改种换植茶园,事前向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引进良种种名和数量,获批后方可引进,杜绝盲目引种和零星发展。加强市内茶苗繁育基地管理,尤其对柿大茶种、黄山大叶种、滴水香种、茗洲种、祁门槠叶种等当家品种的选育和繁殖,要计划在前,繁育跟进,做到数量和质量双保证,确保提供品种纯正、产量高、品质优异、经济效益好的种苗。(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3.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按照“生态美化、立体种植”要求,鼓励茶园间作桂花、红豆杉、香榧、银杏、杨梅、枇杷、杜仲、乌桕等乔木林,茶园套种玉米、花生、苕子、荞麦、紫云英、决明子等绿肥植物,推广林、茶、草并存的生态立体种植模式。引导农户将山傍闲置农地、山坞田、冷浸田改造成生态立体茶园。对坡度25°-50°坡地茶园,按照“立体栽培、植被护塝、水土保持、等高梯级”要求进行修复改造。结合新安江流域补偿机制十大工程实施,以“百里画廊”公路沿线荒芜高傍农田为基础,集中连片开辟梯级茶园,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逐步提高高标准茶园规模;对沿线缓坡茶园实施“坡改梯”工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茶园基础改善、水土保持提高、画廊沿线添景。到2022年,完成新安江“百里画廊”和重点产茶乡镇“坡改梯”3000亩。开展茶园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茶园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有机肥替代化肥机制。到2022年,全市茶园有机肥使用面积超过40万亩、使用量达3万吨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等)
4.推行国际茶行业道德规范。积极推行茶业有机运动理念,以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为基础,推行全程控制和道德法治约束,促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持续健康发展。到2022年,茶叶产地认证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中有机茶认证面积10%以上,获证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率先实现茶叶“三品一标”产品全程可追溯。鼓励茶叶出口企业开展进口国认可的质量认证,积极推进国内有机茶认证和雨林认证、OCIA(美国)、BCS(德国)、SKAL(荷兰)、IFOAM(法国)等国际有机茶认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黄山海关等)
(二)主体培育工程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分类指导、针对性扶持,围绕我市主要茶类,每个茶类选择2-3家规模较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加大扶持,着力培育茶企“甲级队”“排头兵”;挖掘中小企业的潜力,走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的技术改造升级路子,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对暂时经营困难的,通过信贷支持、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进行改组、改制,增强企业活力;规范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茶产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发债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面向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茶业知名企业在我市投资兴业。切实用足用好国家、省相关政策,积极对上争取。围绕企业宣传推介、贷款贴息、三产融合等制定行之有效的市、县级扶持政策,落实税收、用地、用电、金融、科技等优惠政策措施,营造茶企安心创业软环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等)
2.大力发展茶产业联合体。加快培育家庭茶场、专业合作社和大户等茶业主体,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进集约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茶园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力争流转型茶园、服务带动型茶园占全市60%以上。积极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茶场为基础的现代茶产业联合体,推广和完善“茶企+科研机构+合作社+基地+茶农”的组织模式。健全茶叶加工产业链中利益分配机制,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服务联结等茶企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建立农民分享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的利益保障机制。到2022年,全市培育现代茶产业联合体3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等)
3.加快组建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采取政府购买、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鼓励支持以村级组织为主体,组建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组织,广泛开展代管代采代加工、病虫害统防统治、茶园中耕机采、冷藏物流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为茶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产业链的服务。加快搭建季节性采茶工信息平台,建立采茶工信息档案,及时发布采茶信息需求,加强采摘工流动调度和管理。到2022年,省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全部与生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立地条件较好的茶园管理和采摘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全市茶叶植保服务队和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到100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妇联、市财政局等)
(三)产业融合工程
1.加快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利用充足的夏秋茶鲜叶资源,大力开发夏秋茶新产品,加大红茶、黑茶、乌龙茶、安茶和冬茶等开发力度,提高产量和品质。积极从夏秋茶原料中提取茶多酚等功能性保健品、化妆品,开发速溶茶、袋泡茶、茶酒、茶干果等,做好茶花、茶籽、茶渣等茶资源的利用。加快对全市茶叶初精制厂进行清洁化改造,推广使用生物质、天然气、电等清洁化能源,加快将用电、气或生物质颗粒等提供热能的加工机械列入中央和省农机补贴目录。到2021年,全市茶叶初制厂基本完成燃煤替代工作。推进精制厂在生产线联装和除尘设备研发上实现突破,1-2年内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面完成生产线联装和除尘设备更新改造。(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等)
2.积极发展茶产业链配套。加强茶叶包装设计,倡导简约大气、低碳环保的风格,开展各类设计包装创意大赛,设计一批充满黄山茶文化和企业文化特点的茶叶包装。大力实施茶叶伴手礼工程,设计制作外观轻量简约、内容质优价廉的茶叶产品,通过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结合黄山景区景点特色开展专柜销售和专项推介,力争成为来黄游客必带伴手礼和纪念品。以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加快小型化、轻型化、便捷化装备研发,加快“机器换人”进程。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推广目录中茶叶机械扩大宣传,应补尽补。(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团市委等)
3.大力推进茶文旅融合。推行“旅游+茶业”“生态+茶业”,深度融合全市茶业与文化旅游资源。坚持“姓茶”“姓农”,积极打造一批集茶园农业、休闲文旅和田园社区于一体的茶乡田园综合体,到2022年,建设4-5个初具规模、效益较好的综合体。依托企业、合作社和家庭茶场,建设集生产、观光旅游、体验、养生、餐饮于一体的名茶主题庄园,到2022年,全市建成50个精品休闲茶庄。鼓励茶叶企业在旅游景点开设特色各异的徽韵名茶店、茶楼、茶馆,尤其是鼓励开设传播黄山茶俗、茶礼、茶歌舞文艺的徽韵茶艺馆,使之成为徽茶文化传播窗口。遴选一批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名茶主题庄园和名茶特色小镇,作为重点招商项目对外宣传推介。(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投资促进局等)
4.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引导企业提高企业市场细分研判能力,做好产品结构调整,拓展黄山茶市场。支持企业巩固和加强实体营销。大力推进茶叶电子商务,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依托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开好线上旗舰店、加盟店。正确引导和运用“网红经济”,依托微博热搜、抖音、网络直播等社交媒体,开展选款和视觉推广,对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充分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开展从收购、加工、研发到平台建设、物流配送、终端销售的一体化服务。到2022年,茶叶电商销售额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特别是欧盟、非洲、美国、俄罗斯等主要茶叶消费国及茶叶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引进杭州艺福堂、上海惠之红等企业来我市开展名优茶跨境电商和出口茶贸易业务。加强与宁波物流公司合作,打通茶叶(舟山)出口通道。鼓励企业到主销国与当地政府、企业及民众开展茶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黄山茶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外办等)
(四)品牌提升工程
1.建设中国名茶之都。加强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合作,创立中国历史名茶产业联盟,继续举办黄山茶会;与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徽茶文化研究会的合作,依托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学院等,组建茶文化黄山培训中心和名茶研究会,建立徽茶杂志社黄山总部,设立徽茶文化讲堂,推进徽茶文化走进企业、社区和校园;充分发挥黄山市茶叶行业协会作用,推进行业自律、企业抱团发展和公共品牌推介。(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
2.培育知名品牌。加快推进以区县为单位创建和提升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以屯溪区屯绿、黄山区太平猴魁、徽州区黄山毛峰、歙县顶谷大方和黄山毛峰、休宁县松萝、黟县五黑(黑茶)、祁门县祁红为重点,建立“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的公共品牌管控体系,做到创建有基础、推进有方案、资金有保障。支持推进祁红振兴工程,争取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大力支持企业申报各层级著名品牌,推进同行业或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品牌集中。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合、合作,共享共建企业品牌,实现品牌的价值延伸。(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
3.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加大我市农产品整体宣传推介力度,统一对外展示。继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开展黄山茶叶系列宣传推介活动,鼓励支持企业到济南、沈阳、西安等地进行市场开拓,扩大黄山茶在山东、东北、西北地区的市场份额。借助外交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和中茶协等平台,组织茶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或参与形式多样的展销会、茶博会、研讨会、文化节。组团赴重点主销国家和地区考察学习、招商引资,宣传黄山精品名茶,推广茶旅精品路线,提升黄山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外办等)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区县要把茶产业提升工作放在全局和战略的位置,建立和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责任体系。各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将茶产业提升工作纳入区县和市直部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考核评估。(责任单位:市茶产业发展领导组各成员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整合安排市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与银行、投资机构合作发起设立茶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专项资金重点投向绿色防控、质量监管、品牌推广等公共领域,同时,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成大事,针对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压茬推进、滚动解决的方式,每次围绕1-2个重点问题,集中投入资金,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茶产业提升行动项目库,做好申报项目的调研、论证、筛选、储备工作,编制重点项目书,向上申请立项,积极争取科技、商务、经信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编制重大项目招商书,吸引大财团、大企业、金融资本关注黄山,投资黄山茶产业。(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
(三)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依托安农大茶叶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人才聚集和研发优势,充分发挥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茶叶科技创新团队的作用,研发推广先进适用、节本高效、绿色环保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建立健全自身的科研和技术研发机构,积极申报国家级茶叶加工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加快培育本土用得上、留得住的茶产业专业人才。大力推行业主导师制。力争在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以茶学专业为龙头、以茶产业链的相关专业为基础的“茶产业链专业群”,把人才培养植入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力争每年为我市茶企定向培养人才50人,全市茶业从业者每年参加专业培训1-2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等)
(四)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广泛开展宣传,全面劝阻农药进茶园,对违法违规销售化学农药一律予以没收。加强企业生产法律约束,对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短斤少两等各种违法行为从重处罚。加大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原产地产品保护力度,宣传好、使用好、管理好、保护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严厉打击侵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原产地保护标记使用权的行为,切实保护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