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简析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扎实推进“十大行动”,全市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稳经济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经济发展符合预期,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经济总体稳步恢复。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经历了“一季度平稳开局、二季度下跌触底、三季度逐步恢复”的极不寻常阶段。为有效应对下行压力,全市上下全面落实中央及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等,先后出台实施“稳企增效10条”“助企纾困30条”“稳经济40条”等政策举措,有力提振市场信心、稳住经济基本盘。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1.5亿元、增长0.2%,实现了正增长的阶段性目标;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全年预计可达1.99万人;重要民生产品供给充足,消费价格保持稳定,1-9月CPI累计上涨1.9%,分别低于全国、全省0.1和0.3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水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32325元和16220元、分别增长4.0%和7.1%。
创意创新活力迸发。成功举办《创意黄山 美在徽州》首映式暨“四季黄山 相约春天”发布会等文旅品牌发布系列主题活动等,持续推广“创意黄山 美在徽州”城市品牌。旅游经济持续恢复,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3621万人次,旅游收入340亿元,同比恢复八成以上。举办院士恳谈会、院士沙龙,与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深化合作,永新股份、天马新材料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截至9月末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607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2.1件。制造业提质扩量行动增效持续推进,今年来,培育入规企业38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4家、省工业设计中心3家、安徽省新产品3项、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9家等。建立亩均效益评价体系,507户参评规上企业亩均税收13.54万元,比上年提高4.74万元。“质量强市”稳步实施,在全省率先推出“质量贷”,新增皖美品牌示范企业5家。全域推进茶园绿色防控,茶叶产量4.2万吨、一产产值4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1%和3.9%。
项目建设推进有力。严格执行管行业必须管投资管发展、横向并联纵向打通机制,强化分级分层定期会商调度。全年实施省、市重点537、421个,预计开工143、200个,竣工63、105个,完成投资300、410亿元。今年全市共举办4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活动,累计项目139个,总投资540.8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31.2亿元,分别占全市重点项目的33%、29.2%和32.1%。全力攻坚50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月完成投资117.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85.3%。目前德上高速池祁段建成通车,振州电子年产4000万只新能源电容器、冠瑞年产40万件新能源汽车动力转向系统已竣工,预计年底开工农夫山泉黄山生产基地、望江山丰乐河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徽州区体育综合能力提升等项目。1-9月份,全市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及省级补助项目102个,总投资94.4亿元,争取到位资金5.07亿元,同比增长40.1%。今年累计发行发行新增专项债券53.98亿元,截至9月底,实际支出进度达99.9%,有效发挥稳增长、稳投资作用。
对外开蹄疾步稳。全力打造“国际会客厅”,成功举办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等重大外交活动74场,达成支持阿富汗经济重建及务实合作的“屯溪倡议”。成功列入第二批安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成黄山屯溪国际机场海关监管区。拓建“黄山—合肥—中欧中亚班列”“黄山-宁波舟山港”物流通道,铁海联运发货量已达430标箱。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继续选派干部赴长三角重点城市体悟实训,上海湾谷斐迪园、徽州区杭州科技人才合作中心分别入驻企业7家、6家,复旦—黄山高新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入驻团队5家,杭黄绿色产业园、杭黄“双融双创”产业园加快建设。组建217支双招双引小分队,成立市企业发展促进会,1-9月全市新签内资项目449个,实际到位资金382.9亿元、增长12.5%。率先完成长三角户政领域政务服务一体化工作,实现96类户政事项全程网办,30个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异地可办”。
重点改革持续深化。对标标杆城市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选派980名干部助企服务,统筹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新安茶会”等活动。实行“一屏通办”改革,皖事通上线便民服务事项294项,累计服务访问1.8亿余次。稳步推进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任务,建立运行市级政府公物仓。深入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和“标准地”改革,挂牌出让“标准地”16宗、443.23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持续推进乡村运营创新试点,成立县级运营公司3家、镇级振兴公司29家,村级强村公司428家,实现营收3193万元。创新实施评定分离招标模式。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办结时间压缩为即办件,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压缩为1个工作日。信用体系建设考核连续3年全省第一,全国城市信用监测稳定在50位左右。
生态本底更加鲜明。获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发布全省首个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性标准,累计完成林业碳汇等资源交易14笔、新安江流域水排污权交易11笔。黟县获“中国天然氧吧”授牌。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完成《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方案(送审稿)》,生态补偿指数P值0.83。新安江(黄山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为全省唯一。积极创建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PM2.5平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9.4%,空气质量稳居全省首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7位;水质指数排名全国第22位、长三角第2位。全面启动第三轮农药集中配送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94.4%,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8.4%。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全面实施暖民心行动,截至9月底, 10项行动38项省监测指标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累计拨付财政资金1.93亿元,支付财政资金1.91亿元,分别占年度资金计划的141.2%和139.7%。扎实办好20项民生实事,完成投资21.06亿元,高于序时进度25.3个百分点。全面启动“创业黄山行动”,创新举办中国黄山“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并积极推动项目在黄落地转化。加快新安医学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建设,市中医医院获评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省中医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全面实施“迎客松英才计划”,成功举办“创意黄山 青春Young”第三季暨第五届黄山青年创客大赛,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设“惠民菜篮子”门店26家,实现区县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