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39067/202206-00247 信息分类: 部门解读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2-06-15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解读《黄山风景区“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6-15 15:59 信息来源: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 阅读次数:

现将《黄山风景区“十四五”发展规划》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和依据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新发展阶段推进现代化新黄山建设的关键五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做好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20〕10号)要求,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20年7月正式印发《关于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做好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黄政办〔2020〕14号),明确建立以市发展规划为统领,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市级专项规划、市级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市、县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市规划体系。

二、编制意义和总体考虑

依据《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黄山风景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确定了“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黄山风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各类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是黄山风景区干部职工共同奋斗的行动指南。

规划编制过程中,注意把握了以下原则:

一是深入做好多维度研究。主要是国际国内环境、自然保护地体系(含风景名胜区)发展态势、中央及省市最新部署和要求等,确保规划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重大举措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二是努力做到上位规划结合。主要是景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与国家、省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相结合,依靠景区自己力量和聘请专家编制结合,专业人员编写规划与景区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结合。

三是注意体现引领发展要求。总体上按照全市进度要求进行,但时间服从质量;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提高民主决策水平;重在出思路、出思想,对引领景区今后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起草过程

景区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于2020年3月份即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 组和工作专班,聘请上海师范大学作为编写规划文本的第三方机构。规划起草过程中,多次召开党工委会议、中心组学习会、管委会主任会议,听取“十四五”发展思路汇报,并开展专题研讨。党工委班子成员带头深入调研,对景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提出具体要求、明确目标方向。

坚持开门编规划,通过网上建言献策、书面发函、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单位、专家顾问、社会民众意见建议共230条,采纳225条,未采纳5条,并积极与未采纳意见的部门进行沟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改革体制机制,激发景区创新发展活力;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四是坚持信息化发展,助推景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坚持共建共享,推动黄山和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六是发展全域旅游,充分发挥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七是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更多高品质的旅游消费产品;八是坚持创意创新,推进数字创意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九是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增强景区高质量发展动能等。

在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规划稿前后进行了九轮的调整、充实、修改,并于2021年4月10日通过了市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在提请市政府会议审议之前,根据省、市党代会精神以及新公布的上位规划,再次对景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的部分内容作了进一步补充修改完善,并提前与市发改委进行了规划衔接。2022年4月24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规划》(送审稿),并于6月14日正式全文印发。

    四、工作目标

对标全市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五个之城”要求,持续强化黄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品牌影响力、产品美誉度,实现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惠益社区民生,促进协调发展;聚焦做强旅游核心产业,创新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优化旅游业供给品质、高标准促进治理现代化,努力建成新时代生态文明之山、人文标识之山、创意创新之山、开放活力之山、平安幸福之山,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名录遗产地典范、旅游目的地标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动周边区域,走大生态、大保护和大旅游协同发展道路,全面建设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景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黄山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全面提升,成为展现国家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窗口;区域协调发展成效充分展现,周边社区民生充分受益,黄山风景区及其周边区域成为国内外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

五、主要内容

《黄山风景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共分为六章、二十一个部分,合计34000余字,其中前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大意义,同时对本轮规划涉及范围作了初步界定。

第一章为“十三五”发展回顾,包括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两个部分。主要从“生态文明实现新进步、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对外形象实现新提升、民生保障实现新改善、政治优势得到新加强”等六个方面,总结了景区“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显著成绩。从“二次创业”和转型升级步伐偏慢、旅游供给品质难以满足游客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文化资源发展潜力尚未得到有效释放、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等四个方面,指出了存在的主要差距和不足。 

第二章为“十四五”形势分析,包括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两个部分。重点“从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新的市场机遇、顶层规划设计赋予新的发展优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成长契机、新技术新基建注入新的发展动能”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景区在“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从“后疫情时代全球形势不确定性对景区发展提出新挑战、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对景区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景区管理服务提出新任务、松材线虫病和污染防治仍然是景区防控重点”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景区在“十四五”时期需面对的主要挑战。

第三章为总体要求,包括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三个部分。从“高起点践行生态文明,高品质创新产品供给、高标准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高水平开拓客源市场、高视野拓展发展空间”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景区“十四五”时期需坚持的基本发展思路。按照坚持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描绘了景区2035年远景目标,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发展目标和量化指标。

第四章为“十四五”重点任务,从资源保护、景区管理、游客服务和旅游发展四大板块,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需重点实施的九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41项具体措施。一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包含加强资源保护、保持生态完整,强化综合防控、优化生态环境等2个方面10项措施;二是完善风景名胜区管理,提升保护管理服务水平。包含优化空间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服务体系3个方面15项措施;三是提升对外品牌形象,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包含阐释名录遗产、展示文化自信,创新宣传营销、拓展客源市场2个方面6项措施;四是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推动产品产业提质升级。包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意赋能产业发展2个方面10项措施。此外,按照不同项目性质与建设地点,谋划提出了56个重点工程项目和5个方面的推进举措。

第五章为保障措施,主要从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完善人才体系、编制年度计划等五个方面着手加以阐述,以确保“十四五”规划实施效果。

终章为环境评估影响说明,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估,并作出了客观的评价结论。

六、创新举措

资源保护方面,规划提出要按照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数字化、精细化保护和底线思维要求,以项目为平台、以科技为支撑,全面构建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控、古树名木保护、生态环境监管综合保护体系,确保生态环境指标保持全国景区前列,确保遗产资源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如:实行以迎客松为核心的重点防控,分区分级系统治理,精准实施靶向防控策略,落实黄山风景区一、二、三级防控区松材线虫病靶向防控工作责任,力争到2023年实现无新发疫情、到2025年消除景区疫情;建立名录遗产协同管理机制,整合创新黄山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保护圈工作机构,形成具有黄山特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重品牌协同管理体系,推进三大品牌之间的联合科研科普、联合品牌推广和宣传、联合监测和评估管理、基础数据和信息共享。

景区管理方面,规划提出要顺应空间结构、游览方式、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发生的深刻变化,树立旅游全周期管理意识,创新思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现代景区治理新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景区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如:强化科技赋能,建设智慧景区,运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实现景区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着重推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元宇宙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应用,实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的全面变革,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效率和保护管理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体制机制方面,规划提出要根据顶层设计要求进行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加快形成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体制。如:以事业单位改革等体制改革为契机,实行扁平化管理,推进景区多支管理力量整合,使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实施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着力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市场化经营水平、做优做强做大上实现新突破。

旅游发展方面,规划提出要适应新发展格局,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新趋势,持续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加快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如: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深度保护挖掘利用景区文化遗产资源,研发各类文创产品,以旅游市场拉动文创产品消费,多途径增加景区二次消费,降低门票经济依赖,实现景区发展方式转变;联动东黄山微型产业集聚区发展,结合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温泉和逍遥亭文化体验、休闲康养、旅居养老等高品质旅游产品打造,满足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融合发挥中国(黄山)国际文化旅游高层论坛与世界名录遗产黄山对话会作用,努力培育成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等。

七、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景区保护、管理与发展各项工作;完善政策体系,为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编制年度计划,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八、解读人及政策咨询电话

如有对《规划》不理解之处,可咨询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咨询电话:0559-5580321,联系人:吴志杰(工作日8:00-12:00,14: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