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39067/202202-00439 信息分类: 规划解读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黄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发布日期: 2022-02-23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文字解读】《黄山市“十四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作者:黄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2-02-23 08:43 信息来源: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阅读次数:

一、背景和依据、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随着国内产业大循环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十四五”时期,黄山市迎来经济社会发展奋力赶超的“重要窗口”期。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黄山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根据《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山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秘函〔2019〕22号)和《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做好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黄政办〔2020〕14号)要求,市经信局委托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编制《黄山市“十四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依据,同时参考国家部委的总规和部分专项规划以及安徽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详细的科学策划基础上,完成了编制工作。

二、研判和起草过程

从规划启动到2020年10月份以前,课题组在黄山市各地充分调研,与市和区县经信部门、企业开展多轮研讨,就黄山新型工业化的路该怎么走,形成前期调研报告,并向市政府主要领导沟通汇报后,确定规划思路。

2020年10月-2021年2月,根据前期调研成果,结合黄山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草稿)以及国家“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撰写了《规划》初稿。

2021年2月,就《规划》初稿征求局内各科室及各位局领导意见,予以补充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3月16日,以黄山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发文(黄新工办函〔2021〕4号)征求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及30家新型工业化领导组成员单位意见。同时,在局网站公示,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3月下旬-4月中旬,根据第一次征求意见结果,课题组进一步研讨、修改,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二稿,4月22日再次发文征求发改、科技等15家新型工业化领导组重点成员单位意见。

4月28日,在黄山天都国际饭店召开《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工信部赛迪智库课题组成员、市经信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各地经信部门主要负责人、有关产业11家重点企业代表参加座谈会。

经市政府分管领导同意,5月14日,市经信局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组织召开了《规划》专家评审会,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等5位专家进行了评审。评审组认为《规划》资料翔实、分析深入,具有科学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一致同意通过《规划》评审,并对相关内容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

在以上征求意见过程中,共征集到各区县、市直部门意见62条、网民意见1条、专家意见3条,其中采纳55条,部分采纳6条,不采纳5条。

5月18日形成了《规划》送审稿。5月24日,市经信局冯学祥局长带领分管领导及业务科室,就《规划》送审稿向朱策常务副市长作了汇报。

5月28日,我局就规划上会事宜与市发改委对接,并将《规划》送审稿提交市发改委进行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衔接审查,市发改委于6月2日书面反馈了审查意见,共提出意见4条,根据市发改委反馈意见,课题组对《规划》内容作了进一步调整。

6月8日,市经信局以黄经信综〔2021〕41号文件将《规划》送审稿报市政府,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

6月10日,朱策常务副市长批示“此规划至关重要,请发改委牵头认真组织审核”。根据市政府领导批示要求,市发改委于6月22日组织市政府政研室、市科技局、市统计局等单位对规划内容、指标安排等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会后,市经信局会同编制单位赛迪研究院,对照审核意见,逐条进行研究和修改(会议共提出修改意见38条,采纳35条,部分采纳2条,未采纳1条),并于8月22日将修改后的《规划》提交市发改委;8月30日,市发改委将《规划》审查情况及送审稿报告市政府。

9月10日,报送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材料至市维稳办,9月23日收到社会风险评估备案表。9月26日报送公平竞争审查材料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9月27日报送合法性审查材料至市司法局。9月30日市司法局反馈“承办单位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基本程序符合要求,内容未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10月15日,收到市市场监管局抄送我局的公平竞争审查意见,审查结论为“未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意见”。2022年2月8日,经市政府第二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2022年2月22日,以市政府办名义正式印发。

三、工作目标、主要任务

规划总体框架包括“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总体思路、发展重点、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同时将目前正在实施和谋划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作为支撑附件(82项,总投资276亿元,“十四五”计划投资229.6亿元)。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1.发展基础,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总体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企业实力大幅提升、两化融合不断深入、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园区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2.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工业体量不大,产业支撑不足,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强;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业态同质化明显;创新研发能力不强,企业研发机构数量不多、规模偏小,创新投入不足;要素资源保障不足。

3.面临形势,主要从国际国内、省内市内分析了宏观形势和发展要求。

(二)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高端化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科创+产业”,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坚持做大存量与提升增量并重,着力构建“生态工业”新体系,着力构建“生态工业”新体系,加快培育制造新模式,努力塑造产业新生态,积极探索全面绿色转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为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提供有力支撑。

2.主要目标:

到2025年,工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深入,绿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00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0个,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3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90件以上。

——质量效益大幅提升。高成长、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投入、高效益的发展特征更加明显,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5%以上,认定“安徽工业精品”达50个以上,规上工业利润年均增长8%,工业投资保持年均8%增长,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0%。

——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应用更加深入,上云企业达2000家以上,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达80家以上,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达6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80亿元,占GDP比重达6%。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绿色工厂达20家以上,市级以上节水型企业达30家以上,进入全省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企业达65家以上,开展节能诊断服务企业达50家以上,引导重点工业企业累计实施完成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50个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三)发展重点

1.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绿色环保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为主攻方向,以提档升级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专业化协作分工水平,提升质量品牌和发展层次。

(1)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突出高端化、智能化,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和高端装备等领域,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

(2)绿色环保新材料。突出新型化、环保化,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绿色软包装等领域,着力推进产品创新转型和结构调整。力争到2025年,全市绿色环保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

(3)绿色食品。突出品牌化、生态化,重点发展优质茶叶、天然饮用水及饮品、特色食品等领域,进一步延伸拓展绿色食品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享誉全国的绿色食品聚集区。力争到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

2.加快新型产业培育壮大。以数字产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文化创意等为主攻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应用为牵引,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10%。

(1)数字产业。突出延链补链、应用牵引,实施数字黄山建设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特色芯片及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终端、5G设备及信息服务、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物联网设备及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硬件及信息服务和其他软件及信息服务,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赋能实体经济步伐。力争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80亿元。

(2)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突出创新和特色发展,实施新安医学经典名方和道地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行动,推进“新安医学+”,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智慧医疗设备等领域,培育具有新安医学地域文化特色的高端文旅康养业态,努力打造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知名医养康养示范区。

(3)文化创意。突出流派化发展,以徽文化为特色,实施文化产业优化提升工程,重点发展工艺美术和数字创意等领域,推动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提高“徽”字号非遗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同时,对各个产业都明确了重点培育企业、项目以及 “双招双引”方向。

四、保障措施

《规划》从强化规划落实和统筹协调、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坚定不移抓好“双招双引”工作落实、构建保障有力的要素支撑体系、创建公平高效透明的营商环境六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五、创新举措

《规划》编制牢牢把握“三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逻辑主线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新型工业化”发展主题,从“十三五”时期的侧重于扩总量向“十四五”时期扩总量与优存量并举。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培育优质骨干企业、深化区域产业合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六项工作为主要抓手,推动“十四五”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六、解读人及政策咨询电话

如有对《规划》不理解之处,可咨询黄山市经信局,咨询电话:0559-2355869,联系人:米鑫 (工作日8:00-12:00,14: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