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760803404/202111-00010 信息分类: 专项区域规划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科技、教育 发文日期: 2021-10-08
发布机构: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1-10-10
生效日期: 2021-10-08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黄数资〔2021〕58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关于印发《黄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10-10 10:09 信息来源:黄山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阅读次数:

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风景区管委会,黄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市直和驻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黄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黄山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黄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0月8日   

黄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

(2021—2025年)

  

   1

一、 发展现状 2

(一) 基本成就 2

1. 数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

2. 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3

3. 智慧政务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4

4. 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4

5.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5

6. 数字化治理更加精准 6

7. 政府网站集约化稳步推进 6

(二) 主要问题 7

1. 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强 7

2. 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水平有待提高 7

3. 政务服务一体化与协同办公服务能力仍需提升 8

4. 城市运行与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偏低 8

5. 资金人才缺口亟须弥补 8

6. 数字政府建设管理服务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8

(三) 面临形势 9

1. 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数字政府发展新使命 9

2. 5G时代为数字政府协同服务和智慧服务带来新突破 9

3. “数字江淮统筹发展为数字政府建设注入新动能 9

4.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赋能数字政府发展新格局 10

二、 总体思路 10

(一) 指导思想 10

(二) 基本原则 11

1. 统筹推进,集约共建 11

2. 制度先行,标准引领 11

3. 以人为本,数字惠民 11

4. 政企合作,整体协同 12

5. 开放包容,安全可靠 12

(三) 规划目标 12

三、 总体框架 15

(一) 任务体系 15

(二) 推进体系 17

1. 一盘棋推进 18

2. 一体化发展 18

四、 主要任务 18

(一)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筑牢城市数字底座 18

(二) 构建数据赋能平台,促进数字政府整体转型 23

(三) 再造政府治理模式,推动七大类政务业务数字化应用 27

(四) 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打造一体两翼服务品牌 46

(五) 优化完善保障体系,确保数字政府平台高效安全运行 50

五、 保障措施 56

(一) 加强组织领导 56

(二) 优化保障机制 57

(三) 完善共享机制 58

(四) 强化资金保障 58

(五) 狠抓督查考核 59

(六) 注重人才引培 59

(七) 加强宣传合作 59

附件1黄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主要预期指标 61

附件2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2021—2025年) 62

名词解释 67


前  言

为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助推黄山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纲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安徽省大数据发展条例》《“数字江淮”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安徽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0-2025年)》等文件精神,结合《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的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成就

“十三五”期间,黄山市规划并启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城市大脑、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政府协同办公、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1.数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黄山市已经完成市、县两级电子政务外网的广域骨干网络建设和市县乡村电子政务四级网络,为数字政府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网络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外网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实现了“万兆到区县、千兆到乡镇”的高宽带连接,并累计建成5G基站1291个,基本实现黄山风景区、县城以上城区、重点工业园、主要交通枢纽等重要区域5G网络覆盖。完成电子政务外网IPv6网络的升级改造。

基础安全防护设施。电子政务外网在安全域内部及不同安全域之间都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实现了全网络安全态势实时感知,有效提升了黄山市电子政务外网安全预警和防护能力。

基础运行平台。黄山市已经完成全市统一的城市数据中心和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城市数据中心的互联网出口带宽达万兆,托管了市属各单位的数百台服务器,并构建了一个拥有近5000个虚拟CPU的电子政务云,承载了市直68家单位信息系统209个,分配虚拟服务器689台。建成华为(黄山)政务云平台,已部署设备139台,为8家单位10个信息系统分配虚拟服务器85台。

基础数据平台。着手建设黄山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初步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归集与统筹,已累计归集49家单位的约900余类数据,约10亿多条。黄山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城市大脑)以及数据治理平台等项目逐步投入运行,开发了总体态势分析、智慧文旅、生态环境、民生幸福、社区服务、城市管理、公共交通、城市安全等专题应用。

2.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有序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归集共享开放,印发黄山市级单位数据共享责任清单(2020版),明确列出48家市直单位533项数据共享责任,已认领标准化目录490项,编制个性化目录1000余项。数字底座基础平台累计对接52个业务系统,归集数据10亿多条,数字底座与市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互通,实现了数据跨层级、跨部门、跨平台共享应用。建立了市级共享平台,接入26907路视频监控(含社会资源整合18771路),向综治共享分平台推送视频资源17489路,对接视联网平台推送5175路,为“城市大脑”生态环境、智慧旅游专题提供视频支撑,共享成果日益显现。建成智慧黄山时空信息平台和时空信息云,为全市提供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全面支撑公共服务、灾害预警等国民经济社会重要领域。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快速推进,初步实现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相关部门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

3.智慧政务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全市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已整合电子文件中心、市民连线、领导信箱等政务系统,使用单位达 995 家,移动办公OA有效提升工作效能,“12345”统一呼叫中心实现高效运行,市、县(区)两级政府和20多个市直部门开通了微门户、“两微一端”等移动互联网服务。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取得新进展,网格管理“一网清”、“皖事通”(黄山分站)等协同化政务应用得到深入推进。金盾工程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和天网工程、金保工程社会保险统一软件平台、金财工程财政一体化管理系统和非税收入票据电子化平台等一大批“金”字头项目陆续建成,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皖事通办”线上服务流程进一步优化,个人事项“全程网办”逐步推进。建成市和区县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已上线市本级14家单位的265个政务服务自助办理事项,实现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政务服务节假日预约办”工作制全面实现,首批梳理编制29家单位733项利企便民类“政务服务节假日预约办”事项目录清单,实行节假日预约办理。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面实施,严格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全流程闭环机制,持续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安康码”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明确16类“安康码”应用场景,设立核验检查点1.91万个。完成与电子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电子社保卡、“安康码-办事大厅预约取号”“安康码+景点预约”等场景应用的集成。全市“安康码”申领数172.4万,申领率达到基数的175%;累计核验次数998.9余万次。“互联网+监管”平台应用常态化,实现目录清单“应领尽领”和实施清单“应编尽编”,有效用户注册数增长30%,监管行为信息录入数增长约9倍。

5.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黄山市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初步建成,教育、社保、医疗、文化、体育、交通等领域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全市443所中小学校、17.5万名在校生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中小学宽带和在线课堂教学点均实现了全覆盖。市教育云平台与省级平台实现了无缝对接、互联互通。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已经完成,金融社保卡功能拓展服务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全市定点医院和药店实时刷卡结算,省内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银社医”平台建设。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与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省家庭医生签约平台数据,与所属区县以及7家二级以上医院数据的互联互通。截止2020年12月底,符合共享数据集标准的资源库累计存储数据达到9.871亿条数据,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23.47万份,电子病历158.83万份。智慧体育平台已服务全市市属体育场馆及部分室外公益健身场所,实现场地预定、赛事报名、体质监测等智能化数据的接入。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已启动,建成革命文物数据库。

6.数字化治理更加精准

平安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建立以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为主的市县联网平台,完成4780路感知采集前端建设,实现对人、地、车、事物、组织等全方位、多维度信息采集和细节刻画,构建立体化防控体系。整合服务热线、数字城管、视频监控、国土信息等资源,建成黄山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市区覆盖范围60平方公里,建设2202个城管单元网格,利用12319城管服务热线和黄山数字城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实现信息动态接收、处理和反馈。建设交通运输信息中心和海事信息应急指挥调度中心,部署“治超平台”、“电子警察”、非现场执法、客货车辆监控等交通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监控体系初步建立。建设“古建物联网防火大数据平台”,对市内数百幢古建筑及文物实现消防数据汇聚及报警联动,智慧消防体系初步形成。

7.政府网站集约化稳步推进

建成市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和统一信息资源库,全市45家政府网站(含1市、7个县区政府门户网站及37个市政府部门网站)纳入集中建设管理和统一提供内容服务。全市各级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进一步规范,共有520家县区政府、政府部门、乡镇(街道)依托集约化平台开设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统一发布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与“皖事通办”黄山分厅深度融合,集约展示全市11类72238项办事资源及事项信息,构建为民办事服务的统一入口。规范网站互动栏目,整合12345热线、市长信箱、在线留言等多种政民互动渠道,搭建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交流平台,进一步畅通了群众网上意见表达渠道。

(二)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黄山市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1.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强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技术、新算力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电子政务外网异地备份节点较少,业务连续性、稳定性均难以保障,华为(黄山)政务云与市政务云平台需要进一步整合。现有电子政务外网以购买服务的形式由通信运营商提供,在覆盖范围、业务形式等方面均受到运营商网络支撑能力的制约,并且在网络通信的可靠性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

2.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水平有待提高

受行政体系条块分割、标准规范不一等因素的影响,“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仍是我市政府数字化转型的“瓶颈”。部门政务信息系统仍然存在信息孤立、交换困难、数据不一致等问题,若干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不愿不会不敢开放共享。本地数据资源与垂直管理业务系统及省级集中业务系统之间的共享交换、开发利用不足。

3.政务服务一体化与协同办公服务能力仍需提升

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不足,部门业务流程不够优化,企业群众办事获得感不强。部分事项办事指南线上线下标准不一,电子证照应用不充分,距离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皖事通办”目标有一定差距。基于政策文件、部门法规规章和部门业务知识的统一政务知识库共享服务体系仍未健全,政务协同与知识服务创新能力欠缺。

4.城市运行与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偏低

城市经济调控数字化手段不强,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城市管理方式比较传统,缺乏管理多元参与途径;综合指挥调度能力较弱,跨部门协同工作困难,难以实现快速资源调度;市场、安监、消防、交通等监管手段单一,监管覆盖面窄,监管效能较低,应对异常情况的精准分析和预警能力不足。

5.资金人才缺口亟须弥补

受制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市直部门及各县(区)存在“数字政府”建设费用不足、缺少“数字政府”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等难题。

6.数字政府建设管理服务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依托城市大脑的数字政府建设仍属于初创阶段,平台运行标准化、政务协同、有序开放共享、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治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体系尚不够完善。

(三)面临形势

1.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数字政府发展新使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新时期行政管理必须创新方式,提高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成为新时代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行政效率和履职水平的新使命。

2.5G时代为数字政府协同服务和智慧服务带来新突破

依托5G网络,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等前沿数字技术,搭建新型政务“高速公路”,云存储、云计算能力大幅增强,数据共享速度和协同能力大幅提升。通过5G与VR/AR等智能化创新应用,结合远程识别、认证等方式,能够为企业群众提供更精准、更精细、更优质、更人性化的、全场景式的线上线下协同服务和智慧服务,为政府数字化转型带来新突破。

3.“数字江淮”统筹发展为数字政府建设注入新动能

“数字江淮”规划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政府数字化发展、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统筹部署全省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以及各市“城市大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政务云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皖事通办”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水平、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深化“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等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为新时代我市数字政府建设注入新动能。

4.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赋能数字政府发展新格局

以黄山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从构建整体高效的政府运行和协同治理新体制,集约共享形成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的顶层新架构,不断创新政府数字化应用场景新服务,引领我市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新发展等四个方面发力,赋能我市数字政府发展新格局。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考察安徽和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数字江淮”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优化营商环境和提供政务数字化应用场景为着力点,聚焦“互联网+政务”和城市大脑融合发展目标,以数据赋能平台为关键支撑,全面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政府职能数字化转型,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大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数字政府“一体两翼”服务品牌,促进黄山市政务数字化发展环境走在全省前列。

(二)基本原则

1.统筹推进,集约共建

按照“全省一盘棋”“全市一盘棋”推进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全市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打造一体化数据治理平台,实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数据融合平台和公共应用支撑共建共享。

2.制度先行,标准引领

结合国家和省已有制度和标准规范,完善我市数字政府建设政策制度体系,补充制定本地数字化发展所缺失的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发挥标准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促进数据开放共享、业务整体协同,引领数字政府平台一体化服务。

3.以人为本,数字惠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企业群众获得感为第一标准,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和标准化,破除“数字鸿沟”,建设整体政府。以深化政府数字化应用,创新服务模式,以数据驱动智能审批改革,提供流程简约、服务快捷的公共服务,让企业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4.政企合作,整体协同

依托数字政府建设运营公司和市数字经济产业促进会,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双轮驱动,建立政企合作、联盟发展、社会参与的共创共赢运营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联动,形成全民参与、数字协商的整体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共建共享共用的数字政府生态体系。

5.开放包容,安全可靠

坚持发展与监管并重,有序开放公共数据,增强制度弹性,包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落实国家关于“自主可控”、“数据安全”的最新政策要求,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保障关键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安全。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底,建成对外服务一体化、内部协同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政府平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更加健全,数据赋能平台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七大类政务数字化应用基本实现功能全上线、市县(区)全贯通,公共数据依法依规实现按需共享与有序开放,管理运营与技术保障体系全面确立,数字技术与政府服务深度融合,政务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创新,“一体两翼”协同创新发展品牌形成,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营商环境大幅改善。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到2023年,基本形成高速、安全、泛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以上全覆盖。扩大电子政务外网延伸区接入范围,实现高性能和高可靠的全市域及灾备能力覆盖。实现电子政务网络与城乡视频监控网、城市物联网、通信运营商5G边缘计算专网等各类网络的互联互通。改造升级政务云数据中心,搭建多节点的江淮大数据中心黄山市子平台(简称黄山市子平台),实现与江淮大数据中心总平台全面对接,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同城双活,初步形成“两地三中心”的灾备体系。政务系统上云率90%以上。到2025年,5G网络大规模部署,完成城市政务云和华为(政务)云及安可云整合,建成全市逻辑统一的政务“一朵云”,政务系统上云实现“应上尽上”。建成全市公共数据全量目录体系,创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资源汇聚共享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数据资源体系,实现政务、社会、经济公共数据的全面汇聚和按需共享,完成100%的政务数据和60%的社会经济数据汇聚。

——提升数据赋能平台服务能力。到2023年,初步建成融合数据服务、业务应用和人工智能等支撑服务的数据赋能平台,构建夯实数字政府数据底座,支撑政务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基础服务以及协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形成标准规范、权责明确、机制完善的数据治理和管理制度,逐步整合社会经济数据,公共数据开放快速推进,基本实现数据“统起来、用起来、活起来”,进一步支撑数据赋能平台应用,持续打造城市大脑,促进城市资源共建共享,支撑跨领域业务协同,赋能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数据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促进政府数字化转型高效惠民。到2023年,基本完成城市运行管理、基层治理、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文化旅游、公共交通、城市安全、协同办公等领域智慧平台建设,打造多样化、智慧化、人性化、便利化、适老化的公共服务模式,完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动态感知监测网络建设。到2025年,建成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有序推动“互联网+监管”应用落地,公共服务普惠于民,基本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治理现代化,基本建成以数据驱动,实时在线、透明高效、区域协同、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推动“一体两翼”服务创新发展。围绕政府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形成数字政府“一体两翼”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到2023年,完成网上政府智能门户建设,有效支撑政府信息“一网通查、精准获取”,实现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网办”,统一互动交流机制日趋完善。基本完成城市运行管理八大主要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搭建,城市运行能力得到提升。到2025年,实现网上政府服务一体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协同服务体系形成。

——构建管理和技术保障体系。到2023年,政府数字化发展组织管理与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推进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完成若干政务数字化关键领域的标准规范编制,数据治理标准体系建设和协同治理机制扎实推进,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健全。2025年,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的数字政府平台运营运维模式持续优化,具有黄山特色的数字政府建设技术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网络信息安全、平台运营运维、数据治理等方面,打造若干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成果,引领政府数字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三、总体框架

(一)任务体系

黄山市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框架为“11725”体系架构,即涵盖“1”个数字基础设施、“1”个数据赋能平台、“7”类政务业务应用、“2”个品牌服务、“5”套保障体系。

图1 黄山市数字政府平台总体框架

“1”个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统一的光纤宽带网、物联网、5G网络,构建“云网”共性基础支撑能力,打造上接国家和省、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全市统一的政务“一朵云”平台、电子政务外网“一张网”。按照江淮大数据中心“1+M+16”平台体系,构建江淮大数据中心黄山市子平台,健全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完善基础数据库、部门业务数据库和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库,筑牢支撑数字政府整体转型和协同服务的数字底座。

“1”个数据赋能平台。实施中台战略,在江淮大数据中心黄山市子平台中部署数据服务中台、业务应用中台和人工智能中台,围绕重要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协同创新服务,创新协同治理机制,强化决策主题数据库建设管理,平台赋能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促进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融合、业务融合和应用融合,提供数字化应用场景协同服务环境,提升数据智能服务水平。

“7”类政务数字化应用。以需求为导向,整体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保、协同办公、区域协同等业务应用体系建设,加快部门业务系统与数据赋能平台深度对接,促进业务流程再造、数据融合共享、业务协同和深度应用,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2”个品牌服务。打造政府服务“一网通办”品牌,大力推进利企便民、精准服务、整体协同、透明高效的一体化服务网上政府建设。打造城市管理运行“一网统管”品牌,推进城市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创新总体态势分析、智慧文旅、生态环境、民生幸福、社区服务、城市管理、公共交通、城市安全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服务。

“5”套保障体系。健全完善政策制度、标准规范、运行管理、安全保障、数据治理等管理与技术保障体系,确保数字政府平台高效、稳定、安全运行。

(二)推进体系

围绕“数据”和“应用”两个要素,通过“一盘棋推进”和“一体化发展”,依托黄山市子平台和数据赋能平台,建成上联国家和省的、下联市县(区)二级网状分布的数据体系和“共性应用+创新应用”服务体系,形成系统性、立体分明的数字政府建设格局。

图2 黄山市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框架

1.一盘棋推进

充分发挥市加快建设“数字黄山”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坚持整体谋划,“一盘棋”推进我市数字政府建设。市数据资源局作为牵头部门,加强纵向工作指导和横向工作协调,形成市级统筹协调、区县协同联动的推进体系。

2.一体化发展

按照省统一发展思路,建设黄山市级数据资源体系,遵循“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规划数字政府与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一体化建设。县(区)级层面加强与省市两级衔接,充分利用省市共性支撑能力,聚焦应用领域,创新智慧化特色应用,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成果向基层延伸下沉。

四、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围绕数字政府平台建设总体布局,重点实施“11725+28”行动计划,部署落实28项任务。通过数据驱动、业务协同和平台赋能,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政府数字化应用场景,全面提高政府的数据服务能力、业务协同服务能力和知识服务能力。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筑牢城市数字底座

前瞻布局5G、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传统基础设施智能融合,建设黄山市统一电子政务云平台和江淮大数据中心黄山市子平台,构建“泛在连接、海纳数据、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供给新体系,共建共享城市数字底座。

1.新型基础网络建设

以全覆盖、高可靠和适度超前为基本建设思想,充分利用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资源,对现有电子政务网络进行升级改造,通过计算机网络、5G网络、物联网的融合发展,构成一个具有功能丰富、性能优越、高可靠和高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为黄山市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1)电子政务网络升级改造。扩大电子政务外网的覆盖范围,实现市域范围全覆盖;扩大电子政务无线网络的覆盖,为市民使用电子政务网络提供便利;通过线路、设备的冗余备份和相关软件系统支持,提高电子政务网络的可靠性和可连续性能力。

(2)扩大5G网络覆盖范围和IPv6应用迁移。积极推动5G、IPv6、物联网等技术与电子政务网络的融合,实现电子政务网络的统一运维、互联网出口的统一管理,统一和规范视频网、物联网的建设标准,为进一步拓展视频网和物联网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各类分散隔离的业务专网(特殊用途除外)向电子政务外网和内网的迁移。通过整合、梳理、再造等方式迁移到一体化体系。

专栏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外网。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各级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全覆盖,扩大公共服务等场所的电子政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推动各类分散隔离的业务专网(特殊用途除外)与电子政务外网和内网、通信运营商5G边缘计算网络的互联互通。

提高电子政务外网的性能和可靠性。先行扩大电子政务外网延伸区接入范围,并在现有电子政务外网的基础上进行市、县(区)、镇(乡)三级建设双核心改造和备份线路建设,提高电子政务网络的可靠性。加强与省电子政务网络的连接,至少实现一路10G兆带宽连接。

提高容灾备份能力。将现有的政务云与池州互备进行升级改造,包括对线路带宽的升级,使其能达到容灾备份的目的,提高黄山市电子政务网络的业务连续性水平。

扩大5G网络覆盖范围。鼓励电信运营商积极扩大5G覆盖范围,逐步从中心城区向乡镇、村落推进,推进应用业务向5G网络转型,开发适合5G技术的新应用和新业务。

完善IPv6网络。实现骨干网络的IPv6部署,实现与省电子政务外网的IPv6互联,提供IPv6访问通道,升级改造域名系统,逐步推进各类业务和资源向IPv6网络的迁移。

2.新型计算资源(政务云)建设

按照“数字江淮”规划部署,在市政务云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电子政务云平台,逐步推进现有政务云与“华为”政务云及安可云的融合,实现“全市一朵云”,并按照不同业务类型进行区域划分,保障云数据安全。以“应上尽上、应迁尽迁”的原则,推进已建政府非涉密系统逐步迁移上云,整合资源和汇聚数据,实现“一云统缆”。充分利用原有业务部门的IT资产,完善电子政务网布局,为确有必要的业务提供本地数据备份和业务备份。

专栏2  黄山市统一政务云平台建设重点

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安徽省贯彻落实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实施意见》,建设绿色高效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按照省市一体化政务云服务体系,建设市级政务云平台节点。根据业务需求和敏感等级,政务云平台划分为互联网业务区、内部业务区以及敏感业务区,并强化云平台密码应用力度,全面实现国产化密码保护。

推动各部门非涉密信息系统迁移上云。根据各部门业务的特点和难易程度,分批建设或改造业务系统,完成一个迁移一个,逐步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整体迁移到未来融合后的黄山市政务“一朵云”,并推动政务“一朵云”与各通信运营商云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整合和数据汇聚。对于特殊需要或安全要求的个别需要独立运维、管控的业务系统,应开放接口实现数据共享,条件成熟后迁移到政务云平台。

3.全域智慧感知体系建设

以现有的地理空间信息框架及共享平台为基础,统筹推动全市统一的物联网平台和物联感知网络建设,完善“雪亮工程”基础感知设施,加快形成物联网感知设备统一接入、地理时空信息“一张图”全面应用、视频图像资源全市共享、通信服务融合调度等能力。

专栏3 全域智慧感知体系建设重点

强化黄山市地理时空信息平台建设。依托省级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完善黄山市地理时空信息共享平台和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通过地图数据、城市部件等为全市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地理信息应用与服务。

完善物联网发展规划布局。加快建设基于NB-IoT、eMTC和5G等技术的全市感知网络,推进物联网络深度全域覆盖。完善全市地理时空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开展地理时空信息“一张图”服务。以建设完善“雪亮工程”为契机,推动公共视频资源共享,建设全域智慧感知平台,监控管理各种物联网设备的状态与运行,实现实时展示,统一协调和指挥决策辅助。

建设完善黄山市智慧感知平台。统筹部署各类先进智慧感知设施,通过对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电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构建覆盖城乡的智能感知体系,满足总体态势、智慧文旅、生态环境、民生幸福、社区服务、城市管理、公共交通、城市安全等主题领域物联感知监测需求,为实时展示、协调支援、决策指挥等提供支撑。

4.江淮大数据中心黄山市子平台建设

按照“数字江淮”统筹发展要求,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黄山市子平台(简称黄山市子平台),构建市级数据资源体系,涵盖基础信息数据库、部门业务数据库和政府网站资源库,形成全市数据资源全量目录体系。强化黄山市数据资源湖建设,夯实城市数字底座,奠定政府数字化整体转型基础。

专栏4  黄山市子平台建设重点

建设完善数据资源体系。按照“一体化推进”的技术路线,构建统一数据资源标准体系,梳理编制全量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分级分类建立涵盖基础数据库、部门业务数据库、决策主题库或服务专题库、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库等库表目录,推进数据资产化管理。按照“需求导向、急用先行、分类推动、成熟一批、归集一批”原则,归集汇聚社会数据,主要包括各部门及相关单位在社会发展、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社会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数据资源,不断扩展更大范围社会数据汇集。推动省、市共建“数据高铁”,逐步形成与总平台无缝对接、实时联通、融合共享、层次清晰的数据资源体系,探索本地数据回流以及数据创新应用。

建立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目录。建立政府部门数据共享交换责任清单,建立完善政务、社会、经济数据共享交换目录,依托线上“政务数据大厅”逐步建立“按需共享、统一流转、随时调用”的数据共享机制,有效推动数据流通与按需使用。参照江淮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标准规范,横向联通市直各单位,纵向贯通县区各单位部门,实现数据资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数据同源、一网通享。

建设黄山市子平台。升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构建一个可信、安全的交换环境,建设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平台,向上连接江淮大数据中心总平台,向下联通我市县(区)数据,实现对数据集中管理和统一提供数据服务。逐步完善面向政务数字化应用和“一体两翼”品牌服务创新应用的数据共享交换、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治理分析等功能,向总平台实时汇聚数据、动态更新。

归集黄山市数据资源湖。建立市县(区)数据资源目录和共享交换目录更新机制,全面实现政务云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归集、统一维护和有序共享。归集完善包括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电子证照、信用信息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部门业务数据库,将全市政务数据、自然资源及环境数据和社会数据等进行全面迁移与整合,支撑“一网统管”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归集政府网站信息资源,深化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库应用,支撑“一网通办”服务模式创新。

(二)构建数据赋能平台,促进数字政府整体转型

按照“数据资源统一管理、数字能力统筹开发”的建设思路,完善共享机制,统筹数据服务中台、业务应用中台和人工智能中台等能力平台,夯实数字政府数字底座,为各领域创新应用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数据融合服务和按需调用的基础支撑,健全标准规范、运营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支撑体系,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应用场景服务创新。

1.建设数据服务中台

围绕重点领域政务数字化转型,建立面向数字化应用场景服务的数据协同治理机制和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强化应用场景协同服务主题数据库建设,推动业务协同创新服务。同步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开展数据分析挖掘应用,支持构建多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和业务协同服务应用场景创新,强化数据融合服务能力。

专栏5  数据服务中台建设应用重点

推进数据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完善场景服务主题数据库数据资源目录和元数据标准体系,创新数据协同治理机制,提升数据共享编目、整合共享、集成展现、安全调度等能力。深化决策主题业务数据服务与资源湖数据的供需对接,实现数据在线提需求、在线申请、在线订阅,探索提供自定义的套餐式数据服务,不断提高数据共享水平。开展数据分析挖掘应用,强化数据协同服务能力。

建设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拓展黄山市子平台管理功能,围绕本市政务数字化应用场景决策主题信息数据库建设以及市县一体化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使用、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环节,提供元数据创建、数据目录、数据归集、主题信息数据库、数据开放共享、数据供需协同、数据服务接口、数据质量评估、数据运维、数据协同治理等管理功能,编制和出台平台服务指南。

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利用。遵循整合资源、促进共享、强化安全的原则,加强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力度。通过省市统筹建设的数据开放平台,整合政务资源各用户之间的数据共享渠道。制定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开放计划和开放规则,明确数据开放范围、领域和使用主体,规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普通公民数据的检索、获取、推送方式,保障数据使用的有序性、可控性和规范性。推动社会关切、需求强烈的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以及水电气等数据向社会开放。完善数据开放管理体系、审核机制和考核机制,明确主体责任,确保开放目录和数据及时更新,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数据集中授权开放及社会化利用,探索规范的数据市场化流通、交换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

2.建设共性业务应用中台

深化省级统筹共性业务应用,创新市级统筹共性业务应用,建设统一开放的业务应用支撑服务平台,提供公共组件和统一标准接口,满足全市各部门政务数字化应用需求。

专栏6  共性业务应用中台建设应用重点

推进电子证照库建设与创新应用。重点推进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营业执照、出生医学证明、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等高频电子证照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场景中的共享互认;支撑“减证便民”行动,推动常用基层证明实现异地网上开证明;支撑“多证合一”改革,与市工商登记系统对接,实现电子营业执照签发同步向市电子证照系统推送;支撑涉企事项办理时在线实时查验企业电子证照,扩展“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电子证照应用;支撑中介服务电子证照应用,与市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对接,减少项目业主跑腿,强化中介服务监管;支撑电子卡包等相关移动应用,用户可通过移动应用App、微信小程序查看电子证照信息,从电子证照提取信息自动填充在线申办表格,提升办事体验。

深化统一电子印章系统应用。支持和提供采用国密算法的电子文档电子印章认证、身份认证、数字签名认证和信息加解密等服务,实现印章和验章功能;提供SDK 接口及文档,方便系统接入;可以生成国家标准的电子证照文件,为市内签发的电子证照在市外办事提供支撑;依托电子印章验证服务,实现外市签发电子证照的有效性验证,为办事人使用外市签发的电子证照在市内办事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应用。对涉及个人的缴费事项设定相应的支付二维码,实现缴费环节的主动推送,包括支持网上非税业务缴费及电子票据领取;支持财政部门及执收单位非税业务网上缴费的对账及信息服务;支持与其他政务业务系统进行对接,提供非税缴费数据信息的共享服务;梳理现有涉及非税缴费事项,规范网上缴费流程,推动相关事项分批进驻省统一支付平台,为政务服务提供安全便捷的网络支付。实现非税收入收缴业务全覆盖。依托政府非税收入收缴体系,整合线上线下支付渠道,拓展资金结算功能,实现多种电子化支付方式接入,为“全程网办”提供安全、统一、便捷的资金结算服务。

大力建设全渠道服务矩阵。创新“一源五端”服务模式,统一制定“五端”渠道服务功能规范,做到同一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形成数据同源管理,让办事企业群众享受到“无缝隙”“一体化”“无差异”服务,塑造“智慧黄山”多渠道统一服务门户品牌。

加快建设政务知识共享平台。建设主题分类合理的政策文件库、部门业务知识库及其共享管理平台,对各部门的文献资料、工作经验、常见问题等知识进行分类管理,不断积累知识资产,逐步形成知识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政务业务知识内容保障和共享管理制度,深度融合协同办公、政府网站、“皖事通办”黄山分厅、12345热线、政务新媒体等平台知识库,促进知识的学习、共享、培训、再利用和创新,为全平台渠道管理端和渠道服务端,提供统一的知识管理服务,有效降低政府部门内部组织运行成本,不断提升公务员数字素养。

深化地理时空信息平台专题应用。依托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和地理时空信息平台,整合资源,大力建设城市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完善共享管理办法和共享管理机制,持续迭代优化总体态势、智慧文旅、生态环境、民生幸福、社区服务、城市管理、公共交通、城市安全等业务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服务和数据开放服务,加强地理时空信息专题应用,全面推动政府部门数字化整体转型,打造黄山市数字政府服务精品和城市名片。

3.构建人工智能中台

强化人工智能(AI)支撑能力建设,构建AI能力统筹平台,通过AI能力部署和应用AI能力沉淀,融合数据治理及业务应用场景,逐步形成大数据慧治的AI应用服务能力,快速满足业务场景需要,提升政府治理智能化和智慧化水平。

专栏7  人工智能中台建设重点

建设人工智能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部署开发AI融合服务的接入中心、应用中心、编排调度中心、算法中心、原子能力中心、运营中心、管理中心等功能模块。建立和沉淀面向不同业务应用场景数据智能服务的AI算法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图谱库,提供计算机人脸识别、文字识别、图像识别、视频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AI基础能力组件,提供AI知识计算引擎的“慧治”助手,支持场景式知识服务。

建设数字能力统筹平台。统筹大数据、物联感知、地理时空信息、视频共享分析等数字基础能力,根据业务应用场景需求,以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知识图谱等融合服务的方式实现数据服务、业务应用和AI数据智能等的聚合共享和运营管理,赋能业务应用场景前后端知识共享、数据智能运营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解决应用系统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并沉淀数据智能资产,提升智能服务组件高频复用能力。

(三)再造政府治理模式,推动七大类政务业务数字化应用

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行政办公、区域协同等业务数字化应用,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以数据驱动、平台赋能政府治理与业务协同,持续创新政府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1.推进经济调节数字化应用

(1)经济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经济运行基础库与经济运行大数据分析专题库,开发经济监测预测可视化应用,构建宏观产业经济、行业经济、微观经济等数字化分析子系统,强化经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提高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质量和水平。

专栏8  经济监测预警应用重点

建设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数字化系统。建立黄山市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指标体系、经济运行基础库和经济运行大数据分析专题库,将分散在统计、发展改革、经信、科技、财政、住建、税务、海关、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的经济运行信息进行整合共享、关联分析。

建设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数字化系统。建设黄山市中小微企业监测网络、工业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研判的系统性、及时性、精准性、科学性。

(2)经济运行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公共资源配置、财税管理、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自然资源、农业林业发展等经济运行管理专业应用,加强财政、税收、金融、国资、商务、公共资源交易、农业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形成一批智能化、可视化的经济运行辅助决策产品,提高经济调节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专栏9  经济运行管理应用重点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政策信息库、专家资源库、产学研合作项目库,提供及时、精准、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构建集技术交易、成果转移、科技金融等一站式的创新服务体系。

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积极推进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市场化,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平台服务供给。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制度,依法公开交易公告、资格审查结果、成交信息、履约信息及变更信息等,实现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加强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统计分析、综合利用和风险监测预警。

建设自然资源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自然资源空间数据以及发展改革、住建、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共享空间数据,建立完整的黄山市自然资源空间数据资源体系,提供覆盖全市地上地下、过去未来的空间基础数据支撑与服务,为统筹全市自然资源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信息工具和平台。

建设预算一体化平台。充分利用“金财工程”建设成果,按照“统一基础要素、统一管理流程、统一数据管控”的原则,将现有分散的、独立的预算编制、财政一体化管理系统整合改造为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支撑基础信息管理、项目库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批复及变动、预算执行、会计核算等预算管理业务,实现对预算管理全流程的动态反应和有效控制,完成与省级预算汇总数据的对接。

建设林业资源管理系统。基于全市统一自然资源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林业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统计、森林资源数据更新等功能,为林业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便捷的辅助工具。

建设黄山专属“两库一平台”。建设金融专题数据库、农村专题数据库和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平台,推进数字金融建设。

2.推进市场监管数字化应用

以打造诚信长三角为目标,完善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整合市场监管部门数据资源,打造“互联网+监管”体系,大力建设融“征信、评信、用信”为一体的全市信用监管体系,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

(1)打造“互联网+监管”体系。依托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梳理编制行政执法检查事项监管清单、裁量基准,建设市级移动执法监管系统,提高执法效能,消除监管盲点,规范自由裁量。强化重点行业、重点物品、重点企业的数字化监测,准确及时预警潜在风险,提高监管即时性和灵敏度。

专栏10  “互联网+监管”建设重点

建设移动行政执法监管系统。建设市级移动行政执法监管系统,统一梳理编制行政执法检查事项监管清单、裁量基准。建设信用重点监管名单库,对接省级“互联网+监管”平台和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通过监管信息共享、违法失信共管,实现一家发现、抄告相关、协同监管。通过关联分析内外部市场准入、生产经营、投诉举报、违法失信等主客体数据,主动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提升执法监管风险预判和处置能力。

构建重点行业重点物品数字化监管体系。依托电子监管码、射频识别标签(RFID)、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对食品、药品、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行业、产品加强监督管理,采集生产、使用、检验、检查、执法等环节有效信息,完善数字化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

(2)构建全市监管信用体系。配合“信用长三角”建设,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加快构建覆盖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5类主体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及共享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信用共享互动及生态环境、旅游等重点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建立联动响应和失信约束机制。

专栏11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重点

升级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动各部门将信用信息应用作为必经环节嵌入相关行政管理事项,搭建企业画像应用、个人信用评分应用、重点人群信用监管应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等应用,推进社会服务管理、行业监管、区域协同治理和中小企业融资等领域的信用信息应用。

构建信用监管体系。与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贯通的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体系,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服务。对公共信用状况优良的市场主体,实施容缺受理、办事绿色通道等便利措施;对公共信用状况较差的市场主体,实施从严审核、重点监管等惩戒措施;对列入黑名单的对象实施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3.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

坚持数字惠民,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领域事项梳理、资源统筹和系统建设,探索新技术应用、新业态发展,创新政务服务、医疗健康、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服务模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适老化。

(1)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提供全面完整、标准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完善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推动“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智慧办”落地。围绕市场主体“痛点”“难点”“堵点”,推进“综合窗口”改革,实行“一窗受理”,加快数字“单一窗口”建设,实现企业登记证照联办、投资项目审批等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办理。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精简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施“安康码”便民应用工程,不断拓宽“安康码”应用场景,构建“安康码”应用服务体系。

专栏12  “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应用重点

升级改造网上办事大厅。借助智能身份验证技术(身份证读卡、人面识别 、电子证照)等,实现“一号申报”,精简申请材料。提供精准搜索引擎和智能AI客服,通过主题分类、场景导航、套餐服务、一表式联合审批等手段,使用户能迅速定位办事事项,进行业务申报。

建设智能审批业务系统。按照“一门式”“一窗式”的服务改革要求,建设智能化的业务审批系统,以“一号申报”为基础,自动实现受理业务与受理窗口和办事部门的关联。借助电子证照库、部门共享信息资源库,帮助窗口人员及审批人员实现系统智能录入表单,并对提交的材料进行迅速审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化审查电子文书和纸质文书,自动校验电子证照库、电子签章,提升审批效率。    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规范化。统一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名称以及实施清单基本要素,实现线上线下一套标准服务,同一事项同标准受理,无差别审批。提升依申请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精简办事材料,优化办事流程。

构建完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加快政务服务向基层下沉,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村(社区)综合服务站点办理,积极开展代缴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解决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

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搭建企业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以“皖事通办”平台为依托,畅通商事登记部门、公安机关和公章刻制企业、税务等部门间信息共享通道,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信息共享和各环节无缝对接。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通过流程优化、系统整合、数据共享、统一配套服务等举措,进一步压缩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和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

建设“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平台。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动产登记平台交易、备案系统,税务部门评税系统,财政部门非税系统等系统实现对接。深入开展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为企业群众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体验,将不动产登记服务窗口延伸至更多银行网点,进一步压缩抵押登记和其他登记类型(非公证的继承不动产登记除外)的办结时间。

升级“安康码”应用服务体系。依托“皖事通办”平台,积极推广应用场景,建设架构开放、使用广泛、安全稳定的“安康码”服务应用体系。推进“安康码”在政务服务、医疗、社保、旅游、交通出行、教育、公共事业等领域的深化应用,实现“一码在手,畅享无忧”。

(2)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信息化应用场景,提升人民群众就医体验。

专栏13  全民健康信息化应用重点

开发应用全民健康信息化便民项目。进一步深化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应用,全力打造“随时随地、触手可及”的“健康黄山”移动平台,建设市级电子健康卡信息管理平台,依托居民电子健康卡的发卡使用,将预约诊疗、慢病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移动支付、健康档案浏览等群众关心关注的健康服务延伸到移动终端。

(3)建设完善智慧体育平台。围绕市民对休闲健身和体育服务的需求,以全市各类体育场馆为载体,以数字化平台的形式,全方位整合体育资源,促进体育消费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服务等数字化惠民应用。

专栏14  全民健身服务数字化应用重点

建设智慧体育平台。完成全市体育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全市体育及“+N”的元素智能化平台接入和各类赛事活动的5G直播,推动全市各类体育场馆实现智慧化管理,推广体育设施智能化升级,推进体育线上线下融合,促进体育消费,催生体育新业态,加快实现体育转型升级。加强体育资源、国民运动健身等大数据的全方位采集和分析,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为有针对性的设计投放各类体育产品提供参考。

(4)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优化升级民政养老服务系统,促进个人、家庭、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及医疗护理机构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功能联动,提升智慧养老服务能力。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数字化应用,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打造一批智慧养老示范点,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智慧化养老需求。探索建立远程居家照护服务模式,推进医养结合,做好康复服务。

专栏15  “智慧养老”应用重点

民政养老服务系统升级。构建养老基础信息数据库,汇聚全市老年人、养老机构、服务队伍数据,推进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对接,加强对全市养老补贴、服务保障、资金保障等养老服务底数管理,加强养老服务监管,实现老人与子女、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信息交互,基于各类“无感”感知监测类设施设备,有效管理对老人的身体状态、安全情况和日常活动,通过多种服务渠道,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实现“医护养”一站式养老服务。

智慧养老三级中心建设。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形式,打造智慧化养老服务中心,部署智能终端设备,对接民政养老服务系统,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效率,针对不同对象提供无偿、低偿或有偿的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健康服务、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温情服务。

(5)促进文化旅游繁荣发展。围绕市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基层文化惠民覆盖面。统筹规划文化和旅游数据资源,优化“智慧文旅”应用场景。培育徽文化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龙头,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鼓励预防性保护技术创新。完善徽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将黄山地方史志内容纳入文旅大数据规划,加大文创产品的品牌培育和品牌宣传,推动更多资源转换为数字化产品。

专栏16  “智慧文旅”数字化应用

优化“智慧文旅”应用场景。在融合“智慧文旅”项目已有的功能和数据的基础上,汇集政府委办局、涉旅企业数据以及互联网数据,结合地理时空信息平台,动态感知旅游态势,辅助政府科学决策,主要涵盖旅游总体态势、旅游经济、旅游要素、客流监测、旅游监管、旅游营销等版块。

建设交通旅游出行服务平台。基于“城市大脑”公共交通专题大数据,从多个角度对交通、旅游综合数据、执法监管数据、重点景区和周边路网监测数据以及服务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旅游交通出行、旅游市场协同监管、景区客流监测预警和旅游交通精准信息服务提供决策支持。

4.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应用

围绕智慧城管、平安黄山、基层治理、智慧应急、智慧消防等领域数字化应用,积极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互联网+”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深化平安黄山建设,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提高“互联网+城市管理”能力。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市政基础设施物联感知终端建设,全面汇聚城市感知数据,依托政务云平台,整合全市城市管理数据资源,建设综合性专题库,深化“智慧城管”应用场景。对接省级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融市政综合管理、综合办案、城市管网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提高城市一体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专栏17  “智慧城管”应用重点

建设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城市大脑中的城市管理、公共交通、城市安全等专题大数据,实现与市容市政、路灯亮化、环境卫生、排水防汛、市场监督、城管执法等多领域智慧应用子系统协作联动,实现城市管理事件动态监管和统一指挥调度。整合安全生产、气象、水文、自然资源、水利、消防、地震、交通等应急信息系统,实现应急值守、预测预警、风险隐患源监测防控、应急资源保障、应急处置模拟推演,实现各级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

构建城市大脑指挥调度中心。完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共享交换机制,对市政设施、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宏观经济、民生民意等状况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积极开展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城市运行状况的预警、预测和预防,为城市高效精准管理和安全可行提供支撑。增强城市综合治理事件、突发事件的跨部门协调联动处置功能,为提升城市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理效率提供支撑。继续整合各类民生热线,实现12345热线“一号通”,并与 110、119、122、120 等警务紧急类热线互联互通,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一体化、智能化的贴心服务。

(2)推进平安黄山建设。打造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完成“雪亮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视频大数据系统与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探索建立现代化警务通信指挥体系,加强政法综治业务协同,建立社会风险分析研判系统,实施公安大数据战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推进智慧社区、平安小区、安防小区试点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专栏18  “平安黄山”建设重点

开发“雪亮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完善“雪亮工程”基础视频感知设施,强化公安检查站、特种行业、公共复杂场所等重点场所监管,推动城郊结合部、老旧小区、交通枢纽、全市居民住宅小区出入口、全市各类学校、市区景点等全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摄像头全覆盖;强化共建共享理念,推动社会建设设施接入“雪亮工程”,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雪亮工程”建设。强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打造智慧处理中心,实现对视频、图片的结构化分析,对高价值视频图片、过车数据、人像数据等各类数据进行统一存储管理,并具备数据检索、挖掘、分析能力,为公安实战、基层治理、社会决策提供支撑。构筑智慧安防体系,对现有机房硬件进行扩容,打造分布式视频云存储系统,建立一套全网设备可知、终端入网可信、人员行为可控、操作溯源可查的完全防护体系。完善社会治安智慧平台系统,建设共享应用总平台,为交通、城管、环保、旅游、林业等不同部门提供可视化的管理服务支撑;建设市本级社会资源整合平台,按需对二、三类视频资源联网进行整合;建设互联网社会公众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视频惠民服务。

建设公安一体化通信指挥系统。建立公安一体化通信指挥系统,推进无线通信系统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图像信息前端采集系统,提升应急突发事件现场图像信息获取能力;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大数据战略精神,深入推进移动警务平台建设工作,完善皖警智能移动警务系统建设。推进智慧皖警及警务云节点建设,立足全省公安大数据统一的框架体系和规范标准,扩展计算能力,不断丰富本地数据资源,为创新大数据实战应用工具和技战法提供大数据支撑。

建设智慧安防小区。启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信息化建设,在区县实施老旧小区智能安防完善改造项目,建设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

(3)深化“互联网+基层治理”应用。全域推广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网格化社会治理与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最大限度整合基层服务管理资源,加强基层数据治理。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基层组织、群众等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多元共治、共建共享、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

专栏19  “互联网+基层治理”建设重点

建设基层基础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推动党建、乡村振兴、卫生健康、民政、人口、金融等领域省市两级业务系统数据互通共享、业务协同,避免基层组织的数据多头采集、多层填报、重复录入。建立健全数据报送和调用共享机制,变基层“填表报数”为部门“按需获取”,根本上解决基层数据积压,上级数据不通的问题,实现数据需求定制化、获取途径便捷化、基层报送最小化。

(4)构建智慧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进黄山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充分利用5G、物联感知、区块链技术,构建安全生产监管与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实施森林火灾领域应急系统建设,实现安全生产智慧监管网络对高危行业企业以及重点、规模以上等企业的全覆盖,提升现代化智慧化应急管理能力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应急处置能力。

专栏20  智慧应急管理建设重点

建设智慧应急管理平台。建设黄山市应急指挥中心,满足应急值守、新闻发布、协同会商、物资调度、视频指挥等应急管理需求。对接省级平台,建立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应急系统,融合应急管理相关部门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等网络资源,推动形成贯通全市的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加快全市自然灾害监测感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气象、自然资源、林业、地震等部门的数据智能分析功能应用,为突发事件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应对全过程提供高效支撑,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应急指挥与救援能力。对接“智能皖储”平台、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助力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实现都市圈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充分利用人防部门现有通信设备设施,保障平时服务能力,增强应急救援措施,利用微波、短波、超短波、卫星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对接全市应急指挥体系,发挥应急、战备效能。

部署森林火灾领域应急系统。建设森林防火监测预警平台,整合优化森林防火视频监控资源,共享气象、地质、交通、消防等部门的监控数据,利用火情预警监测分析系统,实现视频全方位覆盖和自动分析预警。结合卫星遥感预警监测、无人机巡查和人工巡查多种手段应用,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森林防火指挥调度平台,依托省级应急网络构建我市森林火灾领域应急系统,初步构建全市空天地全方位火场通信网络,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统一指挥协同,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上报、统一部署、迅速处置和联合行动。建设森林火灾抢险救援平台,通过扑火机具装备建设、蓄水池、护林员巡护终端建设,结合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平台功能,实现森林防火的“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动态管控和决策辅助支撑,为森林火险监测、预警、预报、扑救、灾后评估等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5)打造智慧消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单元消防安全协同共管机制,提升社会单元火灾隐患自查能力。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消防物联网,全面感知社会单元消防安全状态。全面汇聚火灾防控等基础数据,建设社会化消防隐患排查、消防设施合规运行监测保障、防火监督综合管理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全市火灾防控工作效率、决策能力及火灾隐患防范能力。

专栏21  “智慧消防”建设重点

推进智慧消防项目建设。完善城市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前端感知层建设,实现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建筑消防设施的实时感知与预警;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构建新型消防智能作战指挥系统,实现“一张图”作战指挥,提升消防救援队 伍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水平;升级应急通信网络和装备,建设“科学、稳定、安全、高效”的基础通信网络,配备“高精尖”应急通信装备,全面提升“全天候、全地域、全灾种”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5.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应用

依托“数字江淮-生态环境”大平台和地理时空信息平台,大力建设生态环境主题库和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一张网”,围绕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深化“互联网+生态保护”应用,创新“互联网+污染防治”应用,构建全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全面完成业务系统应用整合,提高生态环境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治理水平。

(1)“互联网+生态保护”应用。整合和打通各部门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和业务管理系统,构建生态环境主题库和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一张图”,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各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政务服务,推动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综合监督管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数字治理、精准治理、智能治理。

专栏22  “互联网+生态保护”建设重点

构建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一张网”。建设水陆统筹、天地一体、部门协同和数据共享的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网络,对全市地表水、地下水、空气、土壤、辐射、生态环境状况等环境全要素进行实时态势感知,并对各类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存储、展示,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建设全市一体化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监管系统。依托“一张图”,建设智慧环保平台,推动生态环保信息化系统整合和相关业务部门数据互联共享,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碳排放进行综合立体观测、实时预报预警,实现全市环境信息资源精细化管理,在全市生态环境的数据共享、全面感知、主动预警、精准监管、智能研判、协同处置,政务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环境监测和协同治理水平。

建设完善‘智慧水利’应用系统。认真落实‘河长制’,加快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尤其是江河湖泊综合管理、水旱灾害防御、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等应用平台以及移动应用平台的建设,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发展,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2)“互联网+污染防治”应用。构建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协同体系,强化信息化调度、协同和指挥能力建设,为全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事前预警、事中研判、事后分析。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对生态环境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加快开放环境数据进程,建立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防治格局。

专栏23  “互联网+污染防治”建设重点

建设大气精细化管理系统。建立全市大气污染源监测监控网格,布设大气监控监测点位,结合遥感监测及视频监控,监督监控建筑扬尘、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工业园区VOCs排放、秸秆焚烧及烟花爆竹燃放等。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大气污染来源追踪,监测数据实时分析及超标预警,突发污染事件及时响应、环境监察执法联动等,提升我市大气环境智能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水平。

建设柴油车OBD在线监控系统。对全市重型柴油车排放监管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构建连续、实时、在线的动态监测控制体系,实现高效监控、筛查高污染、高排放车辆,遏制重型柴油车辆的超标排污行为,提高尾气排放监管效率,与大气污染防治充分结合,推进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开发污染防治指挥协同系统。通过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一张网”,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重点围绕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四大领域,为污染防治协同指挥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实现我市全域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业务协同,强化市级层面统一调度指挥。

推进环境信息公开与数据开放。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黄山市人民政府发布、市生态环境局网站等多种媒介,依法公开空气、水资源、环境辐射、碳排放等环境质量信息,面向公众和企业开放脱敏后的环境数据。

6.推进政府运行数字化应用工程应用

建设完善全市协同办公平台对接省政府五大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枢纽调度系统、文电处理系统、考核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皖事通办”平台,实现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和“掌上办公”,保障重点工作“全覆盖、多角度、能量化、可追溯”,推动工作落实、确保政令畅通。探索协同办公和政府网站平台服务的深度融合,支持共享知识库管理服务,提升行政办公效率和公务员数字素养。

(1)构建智慧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建立协同高效的政务应用体系,逐步完善现有的政务办公平台功能,加快推进国产化适配,实现办文办会办事、督查督办、电子监察、绩效管理、知识协作、档案管理等数字化应用,提供全覆盖、广深度、高效率的智慧协同服务。

(2)深化移动办公应用。依托移动互联网及5G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移动办公、协同审批,推动扁平、透明、移动、智能的办公方式,提高跨部门政务业务协同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推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改革要求提供支撑。

专栏24  “互联网+协同政务”建设重点

建设办公协作一体化平台。在现有政务办公平台基础上,逐步整合开发适合各部门通用的会议管理、行政人事、值班值守等相关系统,逐步整合相关系统,实现一体化的公文处理、业务审批、出差审批报销、机关事务处理。按照省统一标准规范,对接省办公协作平台,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互联互通,非涉密公文及各种文件传输互通。

建设统一的知识管理协作系统。依托政务办公平台搭建统一知识库,对各部门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经验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积累知识资产避免流失。建设统一的知识管理协作系统、部门业务库和知识库管理制度,促进知识的学习、共享、培训、再利用和创新,有效降低政府部门内部组织运行成本,不断提升公务员数据素养,并对外开放安全共享,与互联网统一政务知识库有效融合。

完善重点工作督查考评系统。围绕重点工作督查督办,建立重点工作督查落实信息系统,实现对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进展过程、完成情况等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实施督查、及时反馈和绩效评估。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提升绩效管理的科学性。

建立统一的电子监察系统。将12345热线咨询投诉举报、“皖事通办”平台、公共资源交易等运行处置情况全面纳入监察范围,形成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监督留痕、责任可究的完整信息链条,实现实时动态监管和在线即时监督监测,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建设统一的数字档案系统。面向各个业务应用系统搭建统一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明确业务应用系统的归档模块功能和接口规范,实现对归档公共数据和电子文件的统一接收、集中保存、规范管理和提供利用。打破档案数据孤岛,完善一网查档、百馆联动的网上查档机制,推动掌上查档、电子出证。

推进移动办公深度应用。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加快推进PC端平台功能模块的完整迁移和接入,支撑公务人员通过移动端实现移动办公、执法监管和即时信息查询等功能。建立统一的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管控机制,提供统一的设备认证授权、实名认证等鉴权管理,支持指纹、人脸识别等多种登录方式。

7.积极参与区域协同发展

融入“数字长三角”建设,在数据共享、平台共建、业务协同等方面加强协作,利用数字化加快长三角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自由流通,实现互利共赢。

长三角一体化数据共享应用。参与长三角数据共享需求清单编制和数据供需关系长效更新机制建设,推动实现长三角地区各类政务服务数据可互通、可查询、可调用。对接长三角地区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环境监测、公共信用、教育信息、交通出行等领域主题库,支撑长三角地区治理协同、服务联动,融入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整合形成长三角地区自然人、法人、电子证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综合信息库,为跨地区“一网通办”提供支撑。

重点行业跨区域协同联动。对接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拓展“一网通办”专窗、专栏服务功能,推进全流程线上办理,降低企业群众办事成本。落实《长三角地区电子证照互认应用合作共识》,加快推进高频电子证照在区域一体化政务服务、监管执法、社会化场景等领域互认应用,实现“一地认证,全网通办”。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以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为抓手,建立智慧化监测预警体系、立体化医疗救治体系和系统化支撑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协同机制。助力“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等服务工程建设,加快民生服务数字化和一体化进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政务服务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探索“安康码”与电子社保卡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一码通行”。融入长三角区域“城市大脑”集群,加强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跨区域协同服务场景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打造“一体两翼”服务品牌

强化“一网通办”网上政府和“一网统管”城市运行应用场景建设,创新数字政府“一体两翼”协同发展模式。

1.打造政府服务“一网通办”品牌

深化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库应用,创新政府信息一体化服务场景,优化“皖事通办”黄山分厅,完善统一互动交流机制,建设开放、融合、创新的智慧型一体化网上政府门户,提升政府网上履职能力和服务效率,让企业群众在办事创业中有更多获得感。

(1)推进政府信息“一网通查”。开设政策导航与政务知识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政策文件库和业务知识库共享管理制度,打造覆盖全市、统一渠道、发布及时、展现多样、分类科学、查询便捷的一体化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一网通查”。升级智能搜索引擎,精准感知用户需求,智能展现集政策文件、政策解读、办事入口和咨询问答服务于一体的完整场景,实现“搜索即服务”、一键获取。

(2)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市政府门户网站与“皖事通办”黄山分厅深度融合,以“网购式”用户体验为中心,精细化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围绕“一件事”推进服务流程再造,为企业群众提供场景式服务,继续提升市、县(区)两级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破解共享难、缺材料使用效力规则、缺网办运行管理规则等问题,建立健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规范,提升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的使用率和满意率。出台指尖行动计划,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探索“智能办”,开展“智能”审批,实现证照批文“秒批秒办”。强化大数据应用,对全市政务服务事项信息、业务信息等进行数据智能分析。开展用户行为分析,形成全市统一用户行为档案。用好“互联网+监管”系统,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和大数据监管提供支撑。

(3)推进互动交流“一网通答”。以12345热线,整合市政府网站、“皖事通办”黄山分厅、政务新媒体“微问政”等互动交流栏目,集中接收企业群众网上咨询、建议、投诉等,统一提供留言评论、在线访谈、征集调查等功能。优化市、县(区)平台联动的互动交流机制,实现企业群众咨询“一网问”和互动交流“一网通答”。

专栏25  “一网通办”品牌建设应用重点

“一网通查”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依托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和全平台统一信息资源库,建设全市“一网通查”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支持“一源五端”服务渠道,围绕“办好一件事”,做好现行文件、政策类可公开档案信息、办事指南、问答知识服务的发布工作,确保企业群众看得懂、用得上,通过优化智能搜索和智能推送功能,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群众提供精准化政策信息和业务知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持续迭代完善“皖事通办”黄山分厅,全面接入“皖事通”App,大力拓展掌上办事,推行“一证通办”。梳理旅游、文化、金融、中介服务等高频社会服务事项及便民服务事项,完善“一网通办”服务事项清单,纳入“皖事通办”平台,推行全程网办、快递送达。探索将更多与企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纳入“办好一件事集成套餐”,并与长三角“一网通办”服务体系接轨,实现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模式,通过分类整合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建立“通办窗口”办理事项清单,升级“一窗综合受理”服务。

“一网通答”互动交流平台建设。依托政务知识共享平台,将分散在不同业务系统和不同服务平台中的政策文件、办事指南、业务知识、咨询问答案例等进行分类归集和共享治理,提供知识创建诉求工单管理、知识更新、智能标签、隐私安全等功能,提供知识主题分类服务和智能检索服务,支持互动交流服务“一网通答”。

基于AI知识引擎的智能机器人部署。对内为业务人员提供精准、高效的业务知识智能推送服务,提高业务咨询服务效率;对外为企业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知识答复和关联知识推送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构建智能知识问答语料库,建设统一智能问答系统,运用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技术,提供全平台全天候实时在线智能答复,实现常见问题、常规问题“秒回”与“智答”;通过知识图谱,机器人自主深度学习和迭代优化,逐步扩大智能问答覆盖范围,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知识服务能力。

2.打造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品牌

依托城市大脑,围绕总体态势分析、智慧文旅、生态环境、民生幸福、社区服务、城市管理、公共交通、城市安全等领域的城乡治理痛点和堵点,创建创新数字化应用场景、主题数据库和决策主题领导驾驶舱建设,建设以融合共享、协同治理为核心的新型“一网统管”模式,实现不同业务应用场景的事件精准分析、提前预警、整体研判、协同指挥、科学治理,促进城市治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

专栏26  “一网统管”品牌建设应用重点

总体态势分析。围绕黄山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 “领导总驾驶舱”建设,建立业务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目录体系和更新机制,创建城市运行“总体态势分析”主题数据库,实现城市运行数字化应用场景系统统一接入、场景统一可视、指挥统一调度、事件统一闭环,创建和迭代优化“总体态势分析”大数据分析模型,提高城市治理精准化水平。

智慧文旅。汇聚全市“吃住行游购娱”全量要素信息,以及景区、消费场所视频监控数据、流量监测数据、游客数据,对接公安、交通、气象、环保、商务等部门业务数据,建立智慧文旅数字化应用场景服务主题库,从地区、景区、客源地、游客旅游行为等方面提供统计分析场景服务,辅助精准营销,实现有效监管。

智慧环保。整合有关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建立生态环境主题数据库,全方位、客观反映涵盖大气、水、土壤等要素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提供对生态环境事件进行预警、上报、分析、处置等大环保协同治理场景“一张图”服务。

智慧民生。以人口模型为基础,充分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同国家、长三角和安徽省建设要求进行对标,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聚焦学位分配、市民健康、数字乡村等领域,创建智慧民生服务主题库,识别民生服务资源缺口和短板,打造智慧民生服务场景。

智慧社区。汇集社区、个人、家庭、养老服务机构及医疗护理机构信息,建立智慧社区惠民服务主题库,探索建立远程居家照护服务模式和无人物流配送体系,以及推动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结合、智能预警、应急救援救护的社区惠民服务场景。

智慧城管。围绕监测智能、沟通快捷、责任到位、管理闭环、运行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创新,加大视频资源、AI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管理应用场景的支撑和开发,通过城市违规事件智能发现、跨部门事件协同处置、处置结果考核评价、民情民意综合分析等功能,打造城市管理精细化服务场景。

智慧交通。深度融合“雪亮工程”、交警电子卡口、公共交通出行等数据要素,对主城区路段建立具有拥堵分析、线路优化的交通运行感知体系,推进市区智慧停车的应用推广和优化,重点解决动态交通拥堵和静态交通停车问题,达到“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的目的,实现交通态势整体可视、可管、可控的城市出行服务场景的构建。

城市安全。围绕“平安黄山”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创建“平台黄山”数字化应用场景服务主题数据库,先期融合 “雪亮工程”、城市与社区智能安防系统等要素,后期融合“智慧公安”、“智慧警务”、“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消防”以及疫情防控系统等要素,建立完善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大数据模型,增强城市安全数据智能算力,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精准感知、精准识别、精准处置能力。

(五)优化完善保障体系,确保数字政府平台高效安全运行

1.构建优化政策制度体系

根据我市数字政府创新发展需求,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制度基础上,推动不断完善平台建设运营、政务业务协同、有序开放共享、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协同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市县一体化管理服务规范体系和运营机制。建立健全全市数字政府平台建设运营管理、数据治理、网络安全保障等标准规范,以统一标准促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探索研究制定支撑本地化创新发展的、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决策主题数据库核心元数据体系及基础数据库共享开放应用规范,提升数据资源的分级分类规范化管理、共享交换、开放利用和业务协同水平。

2.强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与落实

遵照可执行的国家和省有关数字政府建设标准,结合黄山实际,建立数字政府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黄山市数字政府标准体系框架,以标准化支撑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动全市数字政府集约建设、数据共享、系统联动、业务协同,全力打造整体政府和智慧政府。

(1)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成立黄山市数字政府标准化工作小组,统筹全市数字政府标准化工作,协调处理标准制定、修订和应用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数字政府标准化工作的落实,推进标准体系框架制定,协调数字政府相关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技术归口。加强标准规范的推广实施,定期开展标准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评估,推动标准规范全面贯彻落实。

(2)建立数字政府标准规范体系。以贯彻落实江淮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共享标准体系、“皖事通办”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安徽省政府网集约化建设标准体系、国家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标准体系为契机,结合黄山新型智慧城市标准框架,加快推进我市在数据管理、政务服务、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库、项目管理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加快构建面向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数字化应用场景的领导驾驶舱和主题信息资源库标准化服务体系,促进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和应用融合。

专栏27  数字政府标准化建设重点

建立数字政府标准规范服务基本目录。梳理需要贯彻落实现有的国家和省有关数字政府建设的标准规范基本目录,先期拟订出台数据资源共享的全量目录编制指南、资源分类标准、资源共享数据指标命名规范、资源共享服务接口标准、资源核心元数据编制规范、资源标识符编码规范、资源共享前置环境建设规范、资源共享用户和权限管理规范等。

推进城市运行数字化应用场景服务标准化。根据总体态势、智慧文旅、生态环境、民生幸福、社区服务、城市管理、公共交通、城市安全等数字化应用场景特征,按照“统一分类、统一元数据、统一数据格式”的技术方法,建设决策主题数据库元数据标准体系,加快实现面向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数字化应用场景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大数据慧治。将“领导驾驶舱”服务标准纳入政务服务标准化服务体系,研究制定“领导驾驶舱”服务标准规范,打造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服务品牌。

3.建立健全运行管理保障体系

按照“管运分离”的原则,在运营机制、运维模式、数据治理等方面探索创新,支持大数据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规则参与数字政府运营运维,形成分级管理、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数字政府运行管理体系,确保平台可持续优化拓展。

(1)加强平台运营运维管理。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数字政府平台建设运营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管理作用与市场活力。探索建立灵活的政企合作机制,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健全对第三方服务的管理制度,确保政府对核心业务和数据资源的有效监管。完善对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应用系统运行维护服务流程和标准规范,支持分层分类组建现场运维团队,提供统一运维响应和解决方案、系统管理、数据融合、容灾备份等专业化服务,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满足政府7×24小时业务需求。

(2)强化数字政府绩效评估管理。围绕项目“投入/产出”基本情况、项目运行或应用服务效果、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内外部用户满意度等方面,构建数字政府建设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数字政府的重大建设项目、平台服务绩效评价、政企合作运营运维等内容进行监督评估。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以数字惠民效果和用户体验评价检验数字政府建设。

4.构筑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严格按照国家《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密码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有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密码测评要求,以全局、整体的思路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加强安全机制建设,落实安全责任,提高跨部门协同能力,建设黄山市数字基础设施的云平台安全体系、大数据安全体系、应用系统安全体系和网络安全体系。

(1)云平台安全体系。建立云平台安全运营机制,组建云平台安全运营团队,与云平台开发运营团队密切配合,与外部监管机构进行联动。建立健全运维服务管理制度,完善外部单位至云数据中心以及云数据中心不同业务区之间的安全隔离,强化租户安全责任划分、虚拟化安全漏洞及公共组件防护和云平台安全运营优化体系。部署安全资源池,为各租户提供个性化安全服务,有效保障政务云平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点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持续运行。

(2)数据安全体系。建立安全的数据环境,采用国产密码支持技术,保障数据的保密性。结合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使用以及销毁等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从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运营安全监管等视角,制定数据安全体系规划,提供数据安全防御体系。建立数据容灾备份中心,保障重要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确保重要数据不外泄、全量数据可审计、隐患数据可溯源。建立数据安全态势感知管理体系,开展数据全生命周期感知和安全态势分析,推动数据安全工作全面统筹、操作严格管控、资源充分共享、事件协同处置、法规有效落实。

(3)应用系统安全体系。落实应用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及风险评估制度,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访问授权、责任认定等安全措施,增强应用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建立严格的安全审计机制,加强应用安全审计力度,确保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采用智能特征分析技术,实施7×24小时不间断安全监测,阻止各种Web应用攻击行为。

(4)网络安全体系。构建设计、执行、监督三个维度的网络安全组织架构。从通信网络到区域边界再到计算环境进行重重防护、建设一体化网络安全防护屏障,在不同业务区域之间在数据中心出口等位置部署安全设备实现业务安全访问数据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安全应急响应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建立7×24小时的网络安全监控运营机制,为关键数字基础设施建立网络安全监测、信息通报、安全分析和应急处置机制。

5.构建一体化数据治理体系

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为着力点,建立“全口径梳理、全活化归集、全精准管理、全方位使用、全过程评估”的高质量数据治理机制,推进数据治理标准化,构建“汇 治 用 管 看 评”一体化数据治理体系,统筹各级政府部门的数据治理工作,加强政府部门数据资源统筹利用,保障网络通、数据通、目录通、基础库通、业务库通和主题库通。

(1)建立高质量数据治理机制。建立推行政府部门数据清单制度和数据确权制度,落实“一数一源”,完善公共数据资源全量目录。围绕数据归集共享交换、数据治理、数据质量评估、数据应用等环节,构建数据管控机制,开发一站式数据资产管理系统,掌控数据资源及其质量,明确部门数据供给关系,梳理数据脉络,推进数据共建共治,完备数据治理工具,健全数据治理标准规范,为各部门提供统一、实时、准确的有效数据基础。

(2)推进数据治理标准化。根据部门职能确定数据的管辖机制和数据服务清单,明确数据关系,控制数据质量,为各部门提供统一、实时、准确的有效数据基础;建立并完善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落实数据质量维护责任。构建五位一体数据运维服务体系,建立数据质量问题处理机制,按照数据质量标准,确保同一数据在各类政务应用中名称、类型、编码、单位、范围等属性要素的一致性。

专栏28  数据治理建设重点

建立一站式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开发一站式数据资产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归集、存储、交换、共享、应用及管理过程的全记录与监控。权衡效率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合理分级存储和保留、销毁数据;数据资产溯源全流程管理,可以追本溯源所有资产的数据来源、存储位置、处理方式、流转过程和安全稽查规则;资产全场景视图,从应用场景的维度,面向全局规划管理者、数据使用者以及加工、运维开发者,提供多层次的图形化展示,满足应用场景的图形查询和辅助分析。

构建五位一体数据运维服务体系。从数据运维服务的监督检查、数据维护、技术支持、应用服务、日常管理等方面,建立数据资源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在制度上,促进各部门共享数据鲜活且更新及时。对各部门现存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采集,并按照统一标准清洗、整合、比对,形成有效数据,促进数据质量提升。按照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落实数据质量维护责任,建立数据质量问题处理机制,规范数据质量问题处理,拓宽数据纠错反馈渠道,提高数据运维服务时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黄山市加快建设“数字黄山”工作领导小组市数字政府建设推进工程领导小组专项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营造改革创新的组织文化,构建“统一领导、上下衔接、运作高效、统筹有力、整体推进”的全市数字政府协同工作管理组织体系和各部门协同联动的综合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政府数字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同推进各级各部门数字政府建设工程,保障数字政府整体建设顺利推进。建立以专家咨询与“放管服”改革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工程实施,开展决策咨询、工作指导、标准研制和评估评价等工作,确保我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科学稳步推进,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各区、县人民政府应结合地区实际,认真谋划并开展本地区数字政府建设推进工程,着力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形成全市协同推进的新局面。

(二)优化保障机制

建立制定配套政策、健全管理机制,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促进整体政府构建。加快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相关规定,制定完善的数字政府全过程工程质量管理要求和重点工程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加强数字政府工程建设项目的全流程管理,持续优化数字政府建设发展环境,提升数字政府建设质量和应用效益。研究制定完善有助于市县政务数字化应用一体化发展的数字政府建设运营管理、数据协同治理、网络安全保障等相关政策制度与保障机制,推动数据互联共享、业务协同、集约建设。

(三)完善共享机制

从组织设计、系统规划和制度安排等方面出发,修订完善《黄山市公共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大数据应用条例》法规制度标准,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目录体系和共享交换制度,明确公共数据资源共享的管理主体、职责及范围,遵循“统一集中、按需共享、无偿共享、保密安全、高效便民”的原则,规范各部门间的数据资源的采集、存储、交换、共享和利用工作,提供数据共享申请、授权、协调、仲裁、核准等数据共享业务,并对交换流程、交换节点、交换量等进行统一配置和监控。拟订出台数据资源共享的目录编制指南、资源分类标准、资源共享数据指标命名规范、资源共享服务接口标准、资源核心元数据编制规范、资源标识符编码规范、资源共享前置环境建设规范、资源共享用户和权限管理规范等。

(四)强化资金保障

建立数字黄山发展专项资金和长效投入机制,加大数字政府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统筹全市数字政府建设各类资金,将数字政府建设项目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进一步规范数字政府建设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和资金使用绩效管理,确保公开透明、规范有效。建立可持续的、支撑数字政府建设项目快速迭代建设的资金审核程序和机制,有效支撑政府数字化业务系统和平台平稳高效运行。完善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建设运营模式,推动建立社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风险补偿机制。

(五)狠抓督查考核

完善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行管理督查考核机制,将数字政府建设推进工作纳入政府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市有关部门和各县区作为领域和相关区域推动数字政府发展的责任主体,应依据本规划,细化工作方案和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按计划开展项目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估,加强统计监测、协调调度、绩效评估和考核监督,严格督查问效,全力推进项目任务完成。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考核评估,根据项目任务进展情况、中期评估完成情况、发展新动向等,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六)注重人才引培

依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教育培训体系,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领导干部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内容,建立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提供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政务大数据领域专业培训,提升各级公务人员数字化素养,加强电子政务队伍建设。成立政务大数据治理联合研究中心,制定适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措施,吸引和聚集一批数字经济优秀人才,参与黄山市数字政府建设。

(七)加强宣传合作

制定数字政府建设宣传推广计划,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户外等传统媒体,政府网站、“皖事通”App、微信小程序等新媒体,广泛宣传“数字黄山”发展进程、典型案例和经验成效,提升社会资本对数字政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共谋数字政府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筹划与相关研究机构、重点企业合作举办数字政府发展论坛,汇聚权威专家、先进案例,展示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把握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机遇,积极与数字政府建设先行城市、优势院校、知名企业和智库机构等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附件1

黄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主要预期指标

指标名称(单位)

2020年

2023年

2025年

备注1

备注2

一、数字基础设施指标

光纤宽带用户占比(%)

92

95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80

85

5G 网络覆盖率

60

80

城镇家庭宽带接入速率(Mbps)

>100

>200

农村家庭宽带接入速率(Mbps)

>50

>100

二、电子政务相关指标

政务数据资源挂接率(%)

60

95

100

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编制率(%)

50

90

100

政务系统上云率(%)

95

100

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

90

95

三、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相关指标

安康码全省申领率(%)

90

100

社保卡常住人口覆盖率(%)

86.7

95

应发尽发

智慧景区达标率(%)

70

80

智慧学校(校园)建设覆盖率(%)

80

90

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覆盖率(%)

90

96

附件2

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2021—2025年)

主要任务

序号

重点工作

内容概述

责任单位

数字基础设施

1

新型基础网络建设

黄山市电子政务网络升级改造工程; 扩大5G网络覆盖范围和IPv6应用迁移。

电信、移动、联通和铁塔黄山分公司,市数据资源局。

2

新型计算资源(政务云)建设

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各部门非涉密信息系统迁移上云。

市数据资源局,市直有关部门

3

全域智慧感知体系建设

强化黄山市地理时空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物联网发展规划布局;建设完善黄山市智慧感知平台。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科技局、市数据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4

江淮大数据中心黄山市子平台建设

建设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目录;建设黄山市子平台;构建黄山市数据资源湖。

市数据资源局

数据赋能平台

5

建设数据服务中台

推进数据协同治理机制;建设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利用。

市数据资源局,市直有关部门

6

建设共性业务应用中台

推进可信电子证照库建设与创新应用;深化统一电子印章系统应用;加强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应用;大力建设全渠道服务矩阵;加快建设政务知识共享平台;深化地理时空信息平台专题应用。

市数据资源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等。

7

构建人工智能中台

建设人工智能平台;建设数字能力统筹平台。

市数据资源局

政务业务数字化应用

8

推进经济调节数字化应用

建设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数字化系统;建设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数字化系统。

市统计局、市数据资源局,市直有关部门

9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建设自然资源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预算一体化平台;建设林业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黄山专属“两库一平台”。

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

10

推进市场监管数字化应用

打造“互联网+监管”体系,建设移动行政执法监管系统;构建重点行业重点物品数字化监管体系。

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资源局、市商务局

11

构建全市监管信用体系,升级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构建信用监管体系。

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等。

12

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升级改造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智能审批业务系统;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规范化;构建完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建设“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平台;升级“安康码”应用服务体系。

市数据资源局,市直有关部门

13

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开发应用全民健康信息化便民项目。

市卫生健康委

14

建设完善智慧体育平台

市体育局

15

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升级民政养老服务系统;建设智慧养老三级中心。

市民政局

16

促进文化旅游繁荣发展,优化“智慧文旅”应用场景,建设交通旅游出行服务平台。

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数据资源局。

17

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应用

提高“互联网+城市管理”能力,建设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构建城市大脑指挥调度中心。

市数据资源局、市政府办公室

18

推进平安黄山建设,开发“雪亮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公安一体化通信指挥系统,建设智慧安防小区,

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

19

深化“互联网+基层治理”应用,建设基层基础信息共享平台。

市委政法委、市数据资源局。

20

构建智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智慧应急管理平台,部署森林火灾领域应急系统。

市应急局,市直有关部门。

21

打造智慧消防服务体系,推进智慧消防项目建设。

市消防救援支队。

22

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应用

“互联网+生态保护”应用,构建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一张网”; 建设全市一体化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监管系统;建设完善‘智慧水利’应用系统。

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

23

“互联网+污染防治”应用,建设大气精细化管理系统;建设柴油车OBD在线监控系统;开发污染防治指挥协同系统;推进环境信息公开与数据开放。

市生态环境局

24

推进政府运行数字化应用

建设办公协作一体化平台;建设统一的知识管理协作系统;完善重点工作督查考评系统;建立统一的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统一的数字档案系统;推进移动办公深度应用。

市政府办公室、市档案局

“一体两翼”服务

25

“一网通办”品牌

建设“一网通查”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一网通答”互动交流平台;部署基于AI知识引擎的智能机器人

市数据资源局

26

“一网统管”品牌

依托城市大脑,围绕总体态势分析、智慧文旅、生态环境、民生幸福、社区服务、城市管理、公共交通、城市安全等领域,设以融合共享、协同治理为核心的新型“一网统管”模式。

市数据资源局,市直有关部门

优化完善保障体系

27

强化标准规范建设

建立数字政府标准规范服务基本目录;推进城市运行数字化应用场景服务标准化

市数据资源局

28

构建数据治理体系

开发一站式数据资产管理系统;构建五位一体数据运维服务体系。

市数据资源局

名词解释

(1)5G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mobilenetworks或5thgenerationwirelesssystems、5th-Generation,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5G是4G(LTE-A、WiMax)、3G(UMTS、LTE)和2G(GSM)系统后的延伸。5G网络的主要优势在于,数据传输速率远远高于以前的蜂窝网络,最高可达10Gbit/s,比当前的有线互联网要快,比先前的4GLTE蜂窝网络快100倍。5G网络将不仅仅为手机提供服务,而且还将成为一般性的家庭和办公网络提供商。

(2)区块链

区块链(Block Chain)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

区块链技术(Block Chain Technology,简称BT)是一种由多方维护、以区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可以实现数据一致存储、无法篡改、无法抵赖的技术体系。它综合了互联网技术、分布式点对点技术、公钥加密算法等基础技术,可用于虚拟货币、智能合约、审计治理等方面的应用。

(3)增强现实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广泛运用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跟踪及注册、智能交互、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

(4)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集合,主要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方面。

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5)城市大脑

城市大脑是利用前沿数字技术,支撑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全新基础设施和城市运营赋能平台,其核心是利用实时全量的城市数据资源全局优化城市公共资源,及时修正城市运行缺陷,实现城市治理模式突破、城市服务模式突破、城市产业发展突破。

一个城市的大脑总体结构由大脑中枢(包含计算资源平台、数据资源平台、AI算法服务平台)、部门业务系统与行业系统、区县中枢平台等构成。

城市大脑的内涵是:围绕城市治理不同业务应用场景的“痛点”“堵点”,以整合资源和信息共享为支撑,建立政务业务数字化应用场景决策主题或专题服务信息数据库和“领导驾驶舱”,联通相关部门业务系统或平台,数据互联共享、业务协同、平台赋能城市治理,促进城市治理从线下转为线上线下融合,从单一部门管控向更为注重部门协同治理转变,为政府部门精准决策和高效治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6)“一源五端”

“一源五端”是指将各地各部门的服务统一接入到政务服务平台,由政务服务平台统一对外提供服务,做到同一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形成同源管理;并根据使用场景和用户需求,提供电脑端、移动端、自助端、电视端、窗口端等5种服务渠道,打造多端协同、城乡覆盖、数据汇聚的全渠道服务矩阵,让办事群众享受到“无缝隙”“一体化”“无差异”服务。

关于印发黄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_黄数资〔2021〕58号_附件1_黄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doc,关于印发黄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_黄数资〔2021〕58号_附件1_黄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