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山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汪义生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战略目标,以“十大战略支撑点”为抓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较好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部分指标未实现预期目标,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和政府投资影响,增速降幅比较大;实体经济不强、产业支撑不足、财政收入质量不高,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部分城市低收入群体和深山区、库区、老区群众生活依然困难,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生态保护、防灾抗灾、安全生产和社会治理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动适应新常态,采用改革的举措、创新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与重点工作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夯实“十三五”发展基础的关键之年。综合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建议201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
——财政收入增长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引进内资增长8%;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
——旅游接待量增长12%,其中入境游客增长10%;
——旅游总收入增长13%,其中创汇增长11%;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城镇化率达到51%;
——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十大战略支撑点”为主抓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业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计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全力扩大有效投入
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要求,强力推进“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项目工作水平,全力扩大有效投入,切实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建成一批、推进一批、新上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强力推进657个总投资2564亿元的“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
加快提升项目工作效能。严格规范项目管理,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全程监管,建立健全立体化、全覆盖的政府投资项目大监督机制,努力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持续推动招大引优引强。立足黄山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务实的举措,持续推动招大引优引强。
(二)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好结构调整的“加减乘除”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认真实施《黄山市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加快推进新材料、绿色食品、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发展,力争七大优势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功能,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努力形成休闲、度假、观光并重的旅游消费格局。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3.5%。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夯实农业稳定发展基础。
积极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165个服务业“135”工程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完成投资235亿元。认真实施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规划,加快徽文化产业园建设,继续抓好徽州文化与生态长廊、宏村、屯溪老街、耿城、齐云山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
(三)以古建保护为抓手,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发挥徽文化特色优势,大力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加强徽州文化保护利用。继续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启动38个重点保护项目,在巩固提升古村落、古民居、古书院、古道等保护利用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古祠堂、古桥、古塔、名人故居等修复保护,力争完成投资10亿元。
推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继续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实施千万元以上文化产业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完成投资90亿元,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8%。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探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以争创国家一级馆为目标,提升市文化馆、徽州文化博物馆、市图书馆软硬件水平。
(四)以产城融合为依托,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
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以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构建“城市组群+区县城+重点镇+美好乡村(古村落)”四级城镇体系。
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按照“统筹谋划、彰显特色、梯次推进、稳扎稳打”的要求,巩固扩大美好乡村建设成果,全面推进51个省级中心村和19个市级中心村建设,治理改造271个自然村。
(五)以质量效益为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依托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等战略平台,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强化提升主体功能定位。全面启动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强化黄山市作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型、水源涵养型生态功能区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的功能定位。
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认真落实国家《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新一轮试点顺利实施,争取提高补偿标准、拓展补偿范围,努力打造常态化、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强力推进绿色质量提升。扎实开展绿色质量提升行动,组织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建绿色提升点61个,完成新造林4万亩。
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控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把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关,积极开展节能全民行动,切实将有限新增能源消费空间优先配置到优质高效可持续的产业,确保全面完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任务。
(六)以体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项改革
坚持问题为导向,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充分释放改革动力活力。
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任务。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继续做好省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落实工作,建立市本级政府及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清单之内有严规”。
积极探索推进特色改革。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等试点示范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探索积累有益经验,努力发挥示范效应。
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按照市委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精心组织、科学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七)以民生工程为载体,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保基本、守底线、提质效,把民生改善与增强经济活力、社会动力结合起来。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继续抓好省市民生工程建设。建立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安排民生工程资金。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启动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统筹推进各类重点群体就业,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树立法治思维,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规范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