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读】黄山日报:多彩非遗点亮美好生活——我市推进非遗保护利用工作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
展台上陈列的木雕、竹雕诠释出简与繁的迷人交响,非遗传承人们兴致高昂地现场表演自己的绝活儿,精湛的绿茶制作技艺将一片叶子涅槃成茶的过程完美演绎……随意走进黄山的某个非遗集市,多姿多彩的传统非遗,正在街巷的烟火气中以新姿态传承再现,点亮百姓的美好生活。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首次以两办名义印发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意见》强调,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坚持守正创新,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黄山市拓展非遗保护载体,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创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强” 起来,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走进生活,非遗“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是只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活化石,让非遗走进当代生活是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各种非遗创意集市便是让人们领略黄山非遗文化的极好路径。
今年端午期间,为了让非遗更加贴近百姓、服务大众,“徽州非遗·智创美好生活”非遗进景区活动在徽州区潜口民宅和岩寺老街精彩上演。徽州民歌、民俗舞蹈、民谣轮番上演,非遗文创作品和手工好物琳琅满目,木雕、竹雕、制茶领域非遗传承人现场与大众互动教学……在游戏互动中,游客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非遗夜市”是我市各地创新传承“非遗”的一次有益尝试,将非遗元素植入景区,通过“景区+非遗”的形式,为非遗传承人搭建宣传展示平台,让非遗项目与旅游“牵手”,让非遗“活”起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为了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让非遗成功“嵌入”现代生活。在屯溪老街,10余项国家、省、市级非遗通过旅游与游客“零距离接触”;在徽州区唐模景区,当地通过邀请非遗大师入驻,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旅游当中;在黄山区,当地利用各种文化和旅游活动集中展示非遗,通过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图片展等,让跳竹马、车公会等非遗项目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
传承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课题。为了让徽州灿若繁星的非遗薪火相传,黄山市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学校教育中,传承非遗文化,培养非遗传承人。屯溪大位小学采取普及加提高的形式,加强珠算特色教学;歙县璜田小学将徽剧搬进课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徽文化的兴趣,弘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歙县新安小学常年开设非遗兴趣班,非遗传承人手把手传授学生徽州剪纸技艺……依托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行知学校等,通过开设专题培训班、职业教育等方式,我市努力培养非遗特色人才;实施“名师带徒”工程,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守正创新,非遗“火”起来
如何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我市坚持守正创新,在非遗研究成果转化、非遗生产性保护、非遗保护宣传展示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岩寺街,一团圆,二位相公在茆田……九洞新桥黄山水,十里长街万万年……”今年5月,徽州区西溪南一场别开生面的“民谣”音乐会惊艳众人。传统的徽州民谣邂逅吉他弹唱,碰撞出独特的音乐魅力。徽州民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挖掘保护这一非遗技艺,今年2月,省、市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启动“寻谣计划”,通过短视频征集、口述史记录等方式进一步挖掘、整理徽州民谣,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推进徽州民谣的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和保护传承。
在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内,非遗文创产品展示体验中心是一大亮点。“在这块触摸屏上,你可以点击获取两三百件文物信息和相关文创产品介绍,还可以立即下单购买。”工作人员一边演示一边介绍。中心借助科技手段将静态的文物展示与活态的非遗相结合,不仅能实体欣赏到独具韵味的徽州非遗、文创产品,还可以直接线上选购,将非遗周边工艺品领回家。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以这样的方式,让传承千百年的文化“新起来”“火起来”。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保护形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让非遗项目得到“有声有色”的保护。通过建立传承档案,及时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项目和人的基本信息、技艺特点、传承活动进行真实记录,目前已完成全部国家级及30项省级非遗项目采录和部分传承人采录,形成电子档案。同时,强化宣传展示,推动民间广泛参与,兴建了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等一批非遗展示馆,组建了徽菜烹饪行业协会等一批民间保护协会,出版了《徽州技艺》等一批图书、杂志;举办了徽菜技能大赛、徽州百工等众多赛事;利用大型文化活动、国内外文化交流、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等平台,重点推出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宣传对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一步,我市将借助科技手段,大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形式,拓宽宣传渠道、扩大宣传覆盖面,让非遗更便捷地走入人们的生活。
久久为功,非遗“强”起来
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东南邹鲁”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是融入徽州儿女血脉的传承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5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授牌,成为全国首批七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2008年经原文化部批准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自成立以来,秉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不断健全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大力修复徽州文化生态的生存空间,成功打造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歙砚技能大赛等非遗品牌;成立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故宫学院(徽州),在故宫博物院开设徽派传统工艺馆……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及传承人队伍日益完善,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省级60项,市级127项,县级20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省级154人,市级658人,县级390人。全市现存的非遗种类和数量在安徽省地市中均位列第一。
这份亮眼的非遗项目名录背后是黄山市保护、传承非遗项目的久久为功。为推动黄山市非遗保护工作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有动力,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黄山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从市到县分别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形成“横到边,竖到底”的工作网络,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同时,省委、省政府针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制定了全新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出台了《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专条作了规定。我市也先后出台了《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制发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法规依据和制度保证。
今年,我市还正式启动《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目前正在广泛征集非遗保护工作人员、非遗传承人和相关单位的意见,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为黄山非遗保护工作保驾护航。